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初,以科兹洛夫为首的俄国探险队在黑水城遗址(现位于我国内蒙古额济纳旗)掘走了大量文物、文献,其中,绝大多数为西夏文佛经。虽然西夏文是一种“死文字”,但文献是语言的载体,对于西夏这样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西夏文佛经的研究,在西夏的语言文字研究、佛典翻译研究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取了由前苏联政府所赠、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西夏文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三作为研究对象,因为从外观上,该卷书写较为清晰、完整,从经义上,《大般若波罗密多经》是公认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经文文义丰富、论辩翔实,可谓出色的文学作品,因此,以其为底本翻译过来的西夏文佛经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份高质量的研究素材。
罗福成先生曾根据前苏联学者聂历山所寄赠的不完全资料撰写了《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释文》。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整卷西夏文经文进行逐字对译,然后再与《新修大正藏》中汉文佛经比对。一方面,结合《佛学大辞典》,对从梵语音译过来的专有名词进行注释、说明;另一方面,利用《夏汉字典》、《大正藏》汉文底本及相关资料来辨别、指正文中出现的错别字,从而加深了对西夏语文语法、语义的了解。此外,本文还归纳出了此西夏文经文中出现的同义并列复词。纵观全文,我们既可以体会到西夏译经者在翻译汉文佛经时所持的谨慎、灵活的态度,所具有的较高超的翻泽水平和翻译的准确性、生动性,也可以看到抄写者漂亮、工整的楷书;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抄写过程中存在错字、漏字、顺序的颠倒和多人同抄一部经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