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但纸质原始凭证与企业信息化之间的矛盾却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状况下,企业迫切需要原始凭证实现电子化。但在实际中,有三方面的因素造成电子原始凭证应用迟缓,它们分别是纸质原始凭证的使用环境、不完善的会计法规和不够普及的信息技术。其中,成熟的信息技术是原始凭证脱离纸质载体的前提,也是相关会计法规制定的依据。为了普及电子原始凭证的应用,将其成功地融入会计信息网络,企业必须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做文章。 众所周知,信息系统只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生成、处理电子原始凭证的主体。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突显出较普遍的问题就是偏重系统功能的实现,而忽视了系统内部的衔接。尤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重点始终集中在账务处理和报表管理上,对于电子原始凭证跨系统传输的开发关注较少。除此之外,电子环境下原始凭证的处理也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人员沿用了传统原始凭证的处理模式。这不仅使信息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也显得原始凭证电子化有些多此一举。因此,普及电子原始凭证在企业的应用除了要突破技术难题之外,还需要研究如何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解决电子原始凭证的实际应用问题。 原始凭证并不只在企业财务部门使用,其他很多部门也会用到原始凭证,并且有些原始凭证需要交给其他企业使用。因此,在电子环境下,原始凭证首先要解决的是在跨平台系统间传输的问题。EDI(Electronic DataInterchange,电子数据交换)作为无纸贸易领域的核心技术,提供了实现数据从一个信息系统传输到另一个信息系统的方法。因此,企业之间传输电子原始凭证可以直接借用传统的基于VAN(Value Added Network,增值网络)的EDI方式,也可以使用新兴的四种基于Internet的EDI方式。每种方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中又因XML(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具有内容与形式分离性、高效性、易读性、易扩展性、易移植性等特点,使其成为未来基于Internet的EDI技术发展的方向。结合电子原始凭证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发现,XML-EDI方式解决了固有EDI标准格式扩展困难,以及EDI系统开发维护难度大等问题,实现了对称的电子数据交换,使电子原始凭证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在XML-EDI方式下,XML作为数据交换的中间格式,其设计非常简单,一般会计人员即可完成电子原始凭证的数据标准设计。不过在这之前,需要对电子原始凭证的元数据标准进行设计。笔者以收料单为例,分析了其中所含元素的属性,并为这些元素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用于规范XML文档的Schema文档。在XML-EDI系统中,XML格式不仅可以作为常用信息系统数据转换的中间格式,还可以与传统的EDI报文进行格式转换。这样,企业只需要在原有EDI系统的基础上配置相应的XML服务器就可与中小企业交换电子原始凭证,并且不影响原有EDI系统的功能。 电子原始凭证内容的审核依旧是围绕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考虑到部分内容的审核还需要人工做出最后的判断,所以电子原始凭证的审核应当是计算机辅助人工进行的审核。尽管如此,还是可以利用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上的优势来提高审核工作的效率。比如,利用计算机检查原始凭证上的内容是否记录完整,是否按要求填写;检查某一原始凭证记载的内容与其他相关资料所记载的是否一致;检查原始凭证是否连续编号并已登记入账;查验原始凭证上数量、金额等内容是否核算准确;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为审核原始凭证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是否合理提供判断依据。完成审核之后,审核人员需要在电子原始凭证上进行数字签名。由于审核人员通常不止一人,这就涉及到审核顺序的问题。数字签名技术提供了两种多重签名的方案,可以使多名审核人员按顺序或者同时对电子原始凭证进行审核。 原始凭证审核无误后,会计人员就可以据以编制记账凭证。由于该项工作涉及智能判断,所以计算机需要模拟人工处理的全过程才能实现生成记账凭证的自动化。笔者结合企业采购原材料的业务,对相关记账规则进行分析,并设计了一套与规则对应的编码体系。在实际中,会计人员可以事先将完整的记账规则输入信息系统中,然后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选择相应的记账规则,使计算机根据记账规则提取相关电子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在此过程中,之所以记账规则的选择还需要会计人员进行判断,是因为计算机还无法直接利用合同等资料中的信息。因此,我们在实现计算机模拟人工处理的同时,还需要将人工处理过程中用到的所有信息转换成计算机可利用的形式。 由于电子原始凭证内容与载体相分离,原有针对纸质载体的保管措施已不再适应电子原始凭证。为了长期保存电子原始凭证,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案就是选择合适的数据格式作为电子原始凭证的保存格式。这种格式数据的处理应当尽可能不受制于专门的软件,并且最好能够直观地被人辨识。XML格式不仅满足这些要求,而且也是电子原始凭证传输和处理的格式,因而非常适合长期保存电子原始凭证。此外,保管人员能够根据特殊需求设置访问权限,对电子原始凭证的访问进行控制。 通过分析电子原始凭证在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笔者决定从电子原始凭证的传输和处理两个角度进行研究,最终探索得出了上述技术解决方案。不过这些方案要在计算机环境中实现的话,首先,需要制定完善的数据交换商业标准;其次,针对这些技术方案开发合理的信息系统;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电子原始凭证的传输和处理。 本研究主要有两个创新:其一,创造性地把XML引入电子原始凭证的传输、处理中,使电子原始凭证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其二,使用数字签名替代纸质签章时,引入群签名技术,提高了电子原始凭证审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