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社区共治研究——以高庙模式为例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y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中村”作为中国快速城镇化才产生的一个特殊产物,为城市外来流动人员提供了廉价的临时居所,其所引发的环境、卫生、治安、安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业已成为推动中国城市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难题。作为一个必将继续存在且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破解“城中村”管理难问题,消除负面影响,使其融入城市,向现代城市居民区方向转变,是推动实现城市现代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现实要求。  相对于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城市,对于上海“城中村”的研究较少。同时,上海的“城中村”大多已经实现了农转非化,撤销了乡、村的行政建制,由镇、街道办事处管辖下的城市居民委员会进行管理。形态上,与“二级旧里”等城市危旧房改造区类似,属于外来人员聚居区。而国内“城中村”的研究多局限于改造、拆除上,对于已经完成改造,但一时无法拆除的“城中村”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  高庙模式,即高庙“城中村”社区共治模式,是上海市浦东新区高庙“城中村”开展社区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打破了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型社区治理的现有模式,将“城中村”纳入社区管理范畴,在“城中村”内实施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和社区自治相结合的社区共治模式。  本文通过对笔者对高庙“城中村”两次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所得出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城中村”居民的实际生存情况和政府管理现状,分析在当前“城中村”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实证论证高庙模式在解决当前“城中村”管理难题的成功经验,和实现社区共治所要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政府主导下的物化治理阶段、政府推动下的社会参与阶段和居民参与下的社区自治阶段。  通过高庙“城中村”社区共治模式开展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的数据对比,笔者提出来了单靠现行的政府主导型的行政型社区治理是不可能解决“城中村”管理难题的,而应采取政府治理、社会组织参与和居民自治相结合的“城中村”社区共治模式的观点,为“城中村”社区化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
其他文献
根据《上海市“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计划》的要求,建立一支能够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高效能政府和创新型政府至关重要。近年来,上海市
公平与效率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更是政府实施对策的价值取向。中国政府就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
后世博时代,常态化成为志愿服务发展的方向。然而,在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进程中,即使是志愿服务最理想的扎根环境——社区,也存在志愿者组织在提供志愿服务、满足社会需求方面的
根据西方公共选择理论的观点,作为市场经济和社会管理重要主体的地方政府是一种具有追求一般利益偏好,又具有特殊利益的行为主体。同时,它与其民众之间又存在着一种制度性的约束
教育评价就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各方面各环节进行全面的价值判断,是教育管理全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基于教育评价的基本理论,探索云南大学在建设研究教学型大学的目标下,如
20世纪70年代的政府再造运动对于政府最根本的改变是引入了公共服务外包的管理理念,其核心是引入竞争机制,用竞争代替政府的垄断。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
6月3日,省纠风领导小组召开大会,选聘艾泮梓等来自社会各界的34名同志为今年行风评议代表。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省纠风领导小组组长李虎林,副省长洛桑灵智多杰及有关部门负责
确保公共政策的公正性、民主性及执行力,需要公民参与。公民参与作为公共政策的基石,不仅有效地保证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法制化,而且也维护了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和
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深化和行政管理体制的创新,政府公共政策传播已经日益频繁地进入公众视野。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广泛建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以及汶
盛宏礼老师在数学问题与解答栏提出如下两个问题:rn2007年第3期数学问题1665:设a,b,c是△ABC的三边,求证:2a+c-b/2a+b-c +2b+aa-c/2b+c-a + 2c+b-a/2c+a=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