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阵地》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aseltri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社会,战争是关键词,战争局势的演变牵引着文学的转换与变迁。战争破坏了战前的文学生态,同时也重建了战时的文学生态。文学在战火的炙烤下,发生着全新的变异。战争规范与制约了文学的生产机制,战时的政治文化影响着文学的形态。《文艺阵地》在战火纷纷、硝烟弥漫的文学生态里萌生,艰难地走过了六个春秋,这些足迹无疑见证了中华儿女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无数次浴血奋战。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家园里,《文艺阵地》不愧为一株文艺的奇葩。本文拟对《文艺阵地》作整体研究,从五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章,《文艺阵地》研究现状的综述。对有关《文艺阵地》研究的第一篇文章至今进行纵向考察,大致分为四个时段。本章对各个时段的研究概貌逐一作了分析,认为研究成果日趋繁富,但存在着研究的系统性不够,尤其是从期刊角度的研究及其成果还很薄弱。第二章,简述《文艺阵地》的生命历程。本章主要从《文艺阵地》的发生、发展、终结三个演进的阶段逐一作了探讨。首先是从政治文化的视角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具体对刊物的刊名、定位、宗旨进行简要的说明;其次是以刊物的出版刊期为据将其分为半月刊时期、月刊时期、辑刊时期三个时期,分别从正副文本的内容上去把握刊物的风貌与格局;第三是刊物终结原因的分析,主要从政治文化变迁与编辑人事变动两个方面讨论并回答了这一问题。第三章,阐述《文艺阵地》的“本体色彩”。引入朱寿桐先生的“三个本体”说,从《文艺阵地》的创作本体、批评本体、学术本体分述了刊物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学发生的相互关系。其中创作本体是以小说为中心的考察,批评本体是围绕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讨论,学术本体是对“广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并对《文艺阵地》的批评作了评价。第四章,考察《文艺阵地》的运作。从编辑与出版发行两个层面进行论述,首先是从编辑策略的研究出发,对刊物与时偕行的、人性化的编辑理念及编创结合的编辑路子逐一分析;其次,对刊物的出版发行策略作了简要的概括,分析了刊物在战时的出版发行方面所采用的“奇招”所在。第五章,首先是对《文艺阵地》从抗日层面得出其历史贡献的一面,分别从歌颂英雄、批判汉奸两大主题阐述其如何紧密配合抗战、团结抗战力量的积极影响;其次是从文学层面出发,对《文艺阵地》中存在问题作了反思,包括“HG模式”的清算和“自我”的审视,欲求文学的借鉴意义。结语,《文艺阵地》作为20世纪40年代的大刊,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曾在20世纪40年代引领中国文艺批评方向,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从对《文艺阵地》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期刊研究应有的六个维度,即历史性维度、共时性维度、宏观维度、微观维度、生产维度、效果维度。
其他文献
李振宏认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局面,需要"异于是"的新学派的产生,它可能带来方法论的创新、话语体系的流转和话域的拓展;最近十几年来,除了"侯外庐学派"、"刘泽华学派"外,还
作为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左传》历来为学者们重视,但前人多关注其战争描写,对它记载的内乱很少注意。论文在对《左传》所载内乱进行全部统计的基础上,扩充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后现代建筑是针对现代主义国际式建筑产生的,是对建筑形式一体化、单调化的修正,它是现代主义早期建筑的一个变体。它拥有现代主义早期建筑的革新精神,但在革新的方式上则有
【目的/意义】研究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的交互网络和行为,期望对提升在线医疗社区活跃度和信息传播效率等社区发展问题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选择百度贴吧"肿瘤吧"为研究平台,
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处于尴尬的位置中,一般有三种方式来观照它,一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强化它的过渡意义和价值;二是从“革命与恋爱”主题的辨析入手,探讨作家写作
聚氯乙烯具有诸多性能,在工业中应用广泛.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发生聚合反应而制得的,氯乙烯工业生产过程涉及催化剂活性、催化剂载体以及催化剂中毒效应的相关研究.本文利
第三代诗歌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成熟并最终沉寂的一次诗歌革命。本文以口语写作为切入点,通过追问口语写作的历史渊源探索第三代诗歌的语言观和“生命——日常”
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小说,以其全新的文学观念、独特的主题及鲜明的文本实验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热门话题。本文以20世
1894年至1910年是韩国文学史上的开化期。开化期是韩国由封建社会过渡为近代社会的重要转型期。而开化期文学之一的新小说也秉承了这种时代特性,在小说由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
在中国近百年的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个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风云人物。在清王朝被农民起义浪潮的猛烈冲击下,奄奄一息之时,曾国藩以捍卫名教相号召,墨絰从戎,组织湘军。这犹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