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诗歌文化源远流长,从歌咏西周至春秋先民生活的《诗经》开始,经历汉代乐府诗歌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诗歌在唐代达到顶峰,至宋代又出现了诗歌的另一座高峰——宋词。“唐诗宋词”早已在中国诗歌文化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作为中国古代诗坛上一位杰出的女诗人,李清照一生坎坷飘摇的经历及其清新、秀丽、婉约的词风,不仅震撼了宋代诗坛,使之成为宋词“婉约派”的杰出代表,而且其本人及其词作也吸引着国内外众多的诗词爱好者以及学者的目光。他们纷纷对李清照其人、其词进行研究和译介。然而,先前的李清照词译介研究多从美学、女性主义、功能、文化等角度探讨,并且大多数研究者仅仅以数首李清照词的英译文本作为语料来进行材料分析,缺乏研究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交际和语义翻译理论是彼得·纽马克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著作《翻译方法》中,根据语言的传信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和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所提出的。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对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对原文读者尽可能相同的效果,强调信息传递的效果,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以目的语读者能否接受为标准;语义翻译旨在尽可能在目的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范围内,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尽可能准确再现原作上下文的语境意义,尽量保留源语言的文化。前者通常运用于非文学性文章,如广告、公告等;后者通常运用于文学、科技文献,以及其它视原文语言与内容同等重要的文本中。另外,译者可以根据源语言的不同文本类型,使用不同翻译方法和标准,如“呼唤型”文本用交际翻译法,“信息型”文本用语义翻译法,“表达型”文本用语义翻译法。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在不同文本中的应用,只是说明其各有侧重,并不完全意味着某类文本只对应某种翻译方法,因为很少有仅属于单一的表达型、信息型或呼唤型文本。李清照的“婉约派”词属于诗歌文学,强调表达和呼唤功能,期待读者共鸣,故李清照词的英译,会用到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或两者兼而有之。本论文拟从交际和语义翻译理论视角,结合宋词及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采用数据统计、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大陆译者许渊冲、中国台湾译者胡品清以及美国诗人Kenneth Rexroth与钟玲合译的三种李清照词英语全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李清照词在翻译中的难点,弄清他们翻译方法的异同、翻译效果的差异,揭示各自译文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1.三个全译本在对李清照“婉约派”宋词的词牌名翻译时,许译和胡译侧重语义翻译;Rexroth与钟玲译本则侧重交际翻译。2.李清照词的主体部分,许译和胡译对于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化意像的词汇能准确理解其内含意义,并且大多采取语义翻译。尽可能多地使中国文化在译文中保留,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这种翻译的优点是目的语读者可以感受到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缺点是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而美国诗人Kenneth Rexroth与钟玲的合译本则较多地采取了交际翻译,一切以目的语读者的理解为导向,尽量减少译文给读者造成的困难。3.侧重语义翻译,倡导“三美”、“三之”、“三化”、韵体译诗的许译本更好地传达了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和诗歌结构特点,使目的语读者能够领略到宋词的音美、形美、意美以及意境美。论文最后指出:交际和语义翻译不能绝对割裂。在翻译实践中,译者要确定译文读者的欣赏水平,考虑源语文本艺术表现手法以及文化传播意义,并以此确定交际和语义翻译使用的比重。同时,交际和语义翻译理论对李清照词、中国宋词翻译、古代典籍翻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支持,有利于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