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很多经典著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仍然为各国读者所喜爱,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而《雾都孤儿》正是其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现实,深受广大中国读者的欢迎。因此,很多翻译家都陆续对其进行了翻译。1914年,林纾首次将《贼史》译介到中国。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目前该小说的中译本有30多种。然而,对这部著作的研究多集中于文学视角,少部分是从翻译角度对其译本进行了研究。运用重译假设理论对该著作的翻译情况进行的研究则更是少见。重译假设是20世纪9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对于重译作出的一系列论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一部著作的初译本往往会选择同化原作,降低文本的他者性。而相比较初译本而言,后续的重译本则更关注原作的结构和风格,有着越来越贴近于原著的倾向,是面向源语文本的一种回归。本文选取了《雾都孤儿》的三个不同时代的代表性中译本为语料,运用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对三个译本各自的特征进行描述性研究,对比各个译本对原著的贴近程度,以此来对重译假设进行证实或证伪。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原著及作者,以及研究的方法,意义和结构。第二章对国内外有关重译、重译假设与国内关于《雾都孤儿》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第四章主要从预前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对三个中译本进行历时性的对比研究。第五章是结论部分,对比发现,在目的语文本的形式方面,荣如德和方华文增加了原作中没有的脚注,对原文段落进行了诸多合并和拆分,在句式结构上也并没有像蒋天佐的译本一样对原文亦步亦趋,而是根据汉语习惯对语序进行了调整。在内容方面,荣如德使用中国传统习语进行修饰性描写,方华文则多用四字词和隐喻的手法进行形象化描述,而蒋天佐则是紧贴原作进行了翻译。因此,蒋天佐的译本是最忠实于原文的,荣如德和方华文的译本次之。这一历时性研究表明最忠实于原文的是初译本,而非后译本。所以,《雾都孤儿》的重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证伪了重译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