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增生性肠炎(Porcine Proliferative Enteritis,PPE),是由胞内劳森氏菌(Lawsonnia Intracellularis,LI)所引起的猪的接触性传染病。较常见的是慢性PPE,主要发生在6~20周龄断奶猪,主要表现为间歇性下痢、食欲下降、皮肤苍白及生长缓慢等。急性型发生于后备种猪及育成猪,表现为腹泻带血呈红褐色,病猪厌食、衰弱并精神不振,并可突然死亡,死亡率5%~6%。病理剖检可见小肠和结肠粘膜增厚,显微变化以回肠和结肠腺窝内未成熟的肠上皮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欧洲、亚洲和美洲的调查表明,所有猪场至少都有低水平感染,并且部分猪场有比较严重的临床症状。在我国有相类似的情况,感染普遍存在于各大中小猪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一,建立猪增生性肠炎病PCR诊断方法;二,调查广东省猪增生性肠炎的感染情况。
16s rRNA是原核生物特有的rRNA。16s rDNA是指编码16s rRNA的DNA序列,16S rDNA分析(全序列测定或RFLP方法分析)通常用于微生物的系统发育研究。LI的16S rDNA序列是其基因组中比较特异的序列,能确保检测的特异性,所以参考Genbank中编号为L08049的胞内劳森氏菌16s rDNA的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以临床病例粪便中的细菌基因组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抽提细菌基因组时使用蛋白酶K裂解粪便的同时加入CTAB消化PCR反应抑制物,再用酚-氯仿多次抽提获得较好的效果。经过退火温度和反应循环次数的摸索,最终确定退火温度为50℃,反应循环次数为35次为最佳反应条件。再将PCR产物克隆到pGEM-T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基因测序并分析比较,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8.2%,其中有6处发生碱基变异:139位T→C,146位A→G,151位G→A,152位G→A,197位T→C,269位C→T,证实了临床病例粪便中存在胞内劳森氏菌。本研究还对该PCR方法进行特异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证实了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可用于临床样品检测。
我国黄忠(2006)及刘佩红(2007)等分别对华南五省及上海地区多个规模猪场进行了猪增生性肠炎的血清学调查,但有关于PPE的PCR调查数据在国内鲜有报道。本研究使用之前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对广东省猪增生性肠炎的感染情况作出调查:于2006年8月,针对广东省内某一种猪场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的180份粪样进行了调查;又于2007年8月~9月期间,采集来自粤东、粤西及珠三角地区编号为YD1~8、YX1~4及ZSJ1~5的17个商品猪场不同阶段猪群的843份样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种猪场的阳性率为37.22%,各阶段猪群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其中育成猪阳性率最高为70%;粤东地区8商品猪场阳性率为3.8%,粤西4商品猪场阳性率为7.5%,珠三角5商品猪场阳性率为6.45%,三个地区商品猪场的综合感染率为4.71%,病例主要集中在22周龄或以上的育成猪。种猪场与商品猪场相比,阳性率差异比较大,但阳性病例分布有相似之处,众猪场的感染主要集中在育成阶段。结果表明猪增生性肠炎在广东地区集约化养猪场内普遍存。
本研究建立的猪增生性肠炎检测方法,为本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很好的手段。流行病学调查为更好的防治该病提供了重要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