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题一:基于书写动作的定量化上肢运动功能评价研究 第一部分、基于书写动作的定量化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法在正常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背景:上肢运动功能评价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但目前尚无有关正常人群上肢运动功能特点的大样本量研究。 目的:应用定量化上肢运动功能评价法分析正常人群上肢书写运动的特点,确立上肢运动的正常参考值。 方法:2014年7月-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连续纳入35岁以上独立生活人群,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收集人群一般资料,并对入组对象进行认知功能评价及电子化上肢运动功能评价。 结果:426例受试者的平均年龄是56.2±9.0岁,男性占39.7%。连线测试总完成时间是69.5±49.3秒,平均连线速度是92.0±51.7毫米/秒;所有认知参数及绝大多数运动学参数与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关(Spearman秩相关,P<0.05)。校正年龄、性别、教育年限及利手后,连线轨迹的平均长度偏离和平均曲率随连线速度增大而减小(P<0.001),随连线速度变异系数的增大而增大(P<0.05);平均距离偏离及总连线平均压力随笔身的方位角变异系数增大而增大(P<0.05),总曲率以及连线压力变异系数随高度角变异系数增大而增大(P<0.05);选择时间越长,平均连线速度越小,平均长度偏离及连线压力变异系数越大(P<0.05)。 结论:连线的平均速度、压力、弯曲度均随年龄、受教育年限而变化。连线速度和笔身的相对空问位置变化可影响连线轨迹的弯曲度,认知功能,主要是执行功能对运动学参数有影响。 第二部分、脑小血管病,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定量化上肢运动功能研究 背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和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和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三种疾病的患者均可表现有书写运动功能障碍,其中PD患者表现为“写字过小”,ET表现为书写震颤,但脑小血管病的书写运动表现尚未受到临床研究者的重视;定量化的书写运动功能评价能够有效反映书写运动功能障碍的特征,在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断中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目的:定量化评价CSVD,PD及ET患者的书写运动功能,确立能够反映三种疾病书写运动特征的运动学指标,并探讨这些测量指标对于上述疾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连续入组脑小血管病、帕金森病和特发性震颤患者分别48例,15例和8例。选择性别、年龄与小血管病组匹配的健康对照48例。详细记录入组对象的一般资料,并进行认知功能及定量化上肢运动功能评价。 结果:基本特征中仅有受教育年限具有显著组间差异(P<0.05,F=3.05);运动学参数中,平均连线速度和连线速度CV、平均长度偏离、最大长度偏离、平均曲率、总曲率以及压力相关参数(包括连线总过程中、连线时及圈内停留时的平均压力、最大压力及压力CV)具有组间差异性(F检验,P<0.05),上述参数对总样本的正确判别率为21.8%-45.4%,对上述参数进行逐步判别分析,总样本的正确判别率是58.0%,结合MMSE评分和受教育年限后,新函数对总样本的正确判别率为59.5%,其中对CSVD组的正确判别率由41.7%提升到54.2%;上述所有具有组间差异性的参数结合MMSE评分及受教育年限后,函数对总样本的正确判别率为76.6%。 结论:速度参数(包括平均连线速度和连线速度CV)、长度偏离、曲率以及压力相关参数(包括总过程、连线及圈内的平均压力、最大压力及压力CV)是可以反映CSVD患者、PD患者、ET患者及健康对照者之间书写运动功能差异的测量指标,但这些参数对于上述疾病诊断的正确率较低,多个参数联合提高正确诊断率,联合MMSE评分后提高对CSVD的正确诊断率。 课题二: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研究 第一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及平衡障碍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步态及平衡障碍的特征。 方法:根据头MRI表现,连续纳入脑小血管病患者57例,收集临床资料,对其日常生活能力、整体运动功能及步态和平衡功能进行评价。 结果:57例患者中,男性71.9%,年龄64.5±12.4岁;45.6%(26/57)以步态障碍为主诉,73.7%(42/57) Barthel指数≥90分。UPDRS14.2±10.1分,共济失调等级量表(Scale for the Assessment and Rating of Ataxia,SARA)5.2±3.6分;70.2%(40/57) Tinetti步态评分<12分,易累及的步态特征是步高、步宽(基)、步长对称性;50.9%(29/57) Tinetti平衡评分<16分,易受累的平衡特征是360°转身、轻推试验、座位起立;简明运动试验(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中,3米步行所需时间是5.0±1.9秒,其中72.7%(24/33)步行时间≥3.62秒(评分≤3分)。 结论:半数以上患者表现出步态障碍,但对整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影响较小;步态障碍主要表现为速度减慢、拖地、步基宽和双侧步长不等。步态和平衡功能障碍的早期评价对于预防跌倒和生活能力下降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基底节区大量扩大血管周围间隙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背景及目的:基底节区大量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可在尾状核、壳核等处形成“筛孔”样的影像改变,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小血管病,本研究目的是探讨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8例头MRI表现为基底节区大量扩大血管周围间隙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表现、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系统评价其认知功能、步态及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69-80岁,均有高脂血症,7例有高血压病。8例患者中,因逐渐进展的运动或认知功能下降就诊3例;因卒中/TIA就诊4例。50%患者存在日常生活能力下降(4/8,Barthel指数65-85分);认知功能减退较为常见(MOCA评分19-27分),其中所有患者均有单词回忆扣分;37.5%患者存在步态异常和平衡功能障碍(3/8,Tinetti评分≤24)。 结论:基底节区大量扩大血管周围间隙的患者具有性别选择性,这与既往的报道一致。多数患者表现出一定的认知功能损害,一部分患者步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