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理喜洲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因其特殊的地理与人文环境,呈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大理白族传统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而雕刻作为一种建筑装饰艺术,亦是一种文化象征符号,其图像背后不仅反映着历史的演变,更是折射出白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多元化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以喜洲白族传统民居雕刻图像为研究对象,结合喜洲白族民居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分析雕刻图像的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阅读,对白族传统民居建筑雕刻图像的题材进行梳理和分类,并对该地特有的装饰母题进行阐述,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图像语义。兔含芝草、马蹄、以及凤上龙下的特殊构图体现了其装饰艺术对叙事结构的主动选择,背后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此基础上,探寻其风格类型与成因。喜洲白族传统民居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体现出对古雅文化的自觉认同与实际遵循,具体表现为雕刻图像中出现大量博古图像,总体上呈现出“雅致之风”。看似矛盾的是,图像细节的繁冗、密度的集中,又呈现出一种“奢华之风”,俗与雅两种审美趣味在雕刻艺术中并存。追溯其来源,应是起始于明代“儒贾相通”的社会观念。在士商融合社会历史的背景下,文人趣味与民俗趣味相互交流与融合,体现在传统民居建筑的雕刻艺术上便是“雅致之风”与“奢华之风”双重风格。而在图像的呈现方式上,采用多层透雕的雕刻技巧,改变传统的“二维性”平面构图,使图象的立体性与参与性更强,构造良好的视觉体验。文章最后将雕刻图像置于建筑空间中加以讨论,探寻雕刻艺术与建筑空间的整合性,雕刻艺术作为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其图像与建筑空间和谐而统一,整体呈现出“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建筑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同构”以及“实用美与艺术美的统一”三个特征。全文贯穿着“题材”、“风格”、“空间”三条并行的脉络,以图像学、形式分析等方法,探究白族传统民居雕刻图像的形式和意味,进而解读喜洲白族传统民居雕刻图像中所隐含的诸般如民族、地域、习俗、观念、宗教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