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用不同方法测量的主导眼结果的一致性,并分析双眼屈光不正度差异与不同测量方法结果的一致性是否具有相关性。2.分析测量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及理论基础,评价不同主导眼测量方法的优缺点。提出全面评估主导眼的思路。3.分别对三种类型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进行单眼调节功能测量,探究三种类型主导眼的调节功能与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分析其原因。研究主导眼的类型及单眼调节功能评估的意义。方法于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随机选取天津医科大学学生及教师共80人,年龄最低18岁,最高37岁,平均(23.03±4.92)岁,其中男性33人,女性47人。入选条件为:单眼矫正视力达40/50及以上,双眼之间的视力差异小于两行;无显性斜视及弱视;无调节与集合功能异常;无眼部器质性疾病及影响眼屈光的全身性疾病;一年内无影响眼部调节功能及眼肌运动相关药物使用史;无手术史。按照标准验光流程进行屈光检查后,分别用不同方法测量注视性主导眼,运动性主导眼,知觉性主导眼,最后分别测量单眼调节幅度,单眼调节反应、单眼调节灵敏度。检查思路如下:1.标准验光:客观验光使用电脑验光仪,然后由同一验光师使用综合验光仪主观验光,最后提供所得屈光不正度数。2.主导眼检查:屈光不正完全矫正后,分别利用手指法、卡洞法、集合近点法、worth四点灯法、PEDIG法、附加镜片法及Dunlop法测量受试者主导眼。3.单眼调节功能测量:利用改良的移近法测量单眼调节近点,利用±2.00D反转拍及20/30的snellen近字母表测量单眼调节灵敏度(AF),利用开放视野型电脑验光仪(Grand Seiko WAM-5500,Japan)测量单眼调节滞后。运用SPSS19.0软件分别对全部被检者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幅度,滞后量及其灵敏度差异进行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注视性,运动性、知觉性主导眼测量数据进行Kappa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差异具有显著意义为P<0.01。将Kappa结果类型分为以下几种:完全一致,k=1;高度一致,k=0.81-1.0;中高度一致,k=0.61-0.80;中度一致,k=0.41-0.60;低度一致,k=0.21-0.40;超低度一致,k=0.00-0.20。结果1.手指法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97.5%,卡洞法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100%,集合近点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100%,worth四点灯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21.25%,PEDIG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91.25%,附加镜片法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100%,Dunlop法测量主导眼成功率占88.75%。2.右眼为注视性主导眼有46人,占57.5%;左眼为注视性主导眼有34人,占42.5%。注视性主导眼等效球面镜(-3.19±2.81)D,注视性非主导眼等效球面镜(-3.63±2.48)D,差值(0.43±2.29)D。右眼为运动性主导眼的有32人,占40.00%;左眼为运动性主导眼48人,占60.00%。运动性主导眼等效球面镜(-3.32±2.69)D,运动性非主导眼等效球面镜(-3.50±2.63)D,差值(0.18±2.32)D。右眼为知觉性主导眼的有40人,占50%;左眼为知觉性主导眼40人,占50%。知觉性主导眼等效球面镜(-3.27±2.82)D,知觉性非眼等效球面镜(-3.56±2.49)D,差(值0.29±2.31)D。3.三种类型主导眼与对侧眼的等效球面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注视性与运动性主导眼结果一致性k=0.48呈中度一致;注视性与知觉性主导眼结果一致性k=0.32,呈中低度一致;运动性与知觉性主导眼检查结果一致性k=0.37,呈中低度一致。5.运动性主导眼与注视性主导眼的一致性与双眼屈光度差异具有正相关性(r=0.732,P<0.05)。6.注视性主导眼组:主导眼与对侧非主导眼的A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7,P>0.05),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无明显差异(t=-1.676,P>0.05),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灵敏度无明显差异(t=-0.274,P>0.05)。运动性主导眼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A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P>0.05),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具有显著差异(t=-4.034,P<0.01),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调节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53 P<0.05).知觉性主导眼组:主导眼与非主导眼的AM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7,P>0.05),主导眼与对侧非主导眼的调节滞后量无明显差异(t=1.256,P>0.05),主导眼与对侧眼的调节灵敏度无明显差异(t=-0.091,P>0.05)。7.运动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滞后量具有高度相关性(r=0.442,P<0.01)且运动性主导眼调节滞后量更小。运动性主导眼与非主导眼调节灵敏度具有相关性(r=0.864,P<0.05),运动性主导眼调节灵敏度更差。结论1.主导眼的眼别不是恒定不变的,不同双眼视条件下主导眼可能会发生变化2.主导眼应结合注视,运动,知觉进行全面的评估。3.运动性主导眼与单眼调节功能联系更为密切。运动性主导眼具有更小的调节滞后量和更差的调节灵敏度。4.主导眼与非主导眼屈光不正度无统计学差异,但双眼屈光参差度越大,双眼视功能差异越大,注视性与运动性主导眼一致性越强越不利于不同双眼视情况下主导眼的转换,越容易产生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