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要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从而能够最终解决“三农”问题。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转移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说,能否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就业问题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而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虽然较好地总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渠道,分析了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各种因素及其数量特征,但没有进一步探讨农村经济中就业岗位增加的机理。所以,本文尝试运用分工演变原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的分工演变过程,来尝试回答这个问题。
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劳动与资本投入的增加导致了经济增长,所以,在理想情况下,两者之间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而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国民财富的增加,增加的原因在古典经济学和新兴古典经济学中都有很明确的回答,那就是分工。可以认为,分工导致了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又导致了就业增长,所以,分工也就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增加。这样,分工演进、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虽然是用来描述经济系统发展演变过程的三个不同的角度,但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正是依此而展开的。
本文借鉴了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研究成果,以劳动分工原理为基础,在引入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后,依据经济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了分工演变的三层次分析框架——个体专业化决策环境描述、个体专业化决策分析、个体专业化决策互动的结果分析。然后运用这个分析框架,解释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分工演变过程。正是通过对我国农村经济演变路径的演绎分析,解释了农村经济中就业增长的微观机理,并利用国家统计局和农业部发布的各种统计数据,就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与就业增长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认为,技术与制度及其相互作用,是影响农村经济中就业岗位创造的主要因素。在分工网络中,对农户家庭而言,制度之于专业化决策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而生产技术的可获得性对农户的生产决策有重要的影响。有效的技术扩散渠道将有利于农户选择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对我国农村工业化的主体——乡镇企业来说,分析其发展的特殊背景可以发现,技术与制度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存在着“有例可援”的后发优势,乡镇企业的专业化决策大多在制度的弹性空间内进行。从而通过技术引进或创新(模仿一学习)来选择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进而延长工业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内各部门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与农业和工业的分工演进同步延伸的是市场网络的形成及其发育。专业商人和各种市场中介组织的决策同样受到交易技术和交易制度的影响,个体为着实现适应状况的改善而持续进行的技术和制度的创新,促进了市场网络的发育(表现为市场交易服务的专业化),从而为分工演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经济系统的分工演变与市场网络的发育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最终在市场网络的分工演进和促进农业产业链、工业产业链的延伸两个方面,创造出了新的就业岗位。城镇的凸现及其发育是农业产业链、工业产业链和市场网络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演进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三者的同步演进和相互作用导致了第三产业内部的分工演进,从而提高了经济系统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因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凸现及其发育创造出了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育也促进了农业和工业的分工演进,增加了农业和工业生产的迂回程度,从而创造了就业岗位。这样,个体专业化决策的互动结果就表现为经济系统的分工与专业化演进,也促进了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而这个循环过程也就是就业岗位的增长过程。本文的创新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理论上回答了农村经济中就业岗位创造的微观机理,另一个是在分工原理的体系内,引入了演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如惯例、搜寻和选择环境等经济分析方法,较好地演绎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分工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