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第三新人”中的一员,吉行淳之介获得过许多文学奖项,在日本战后文坛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吉行淳之介的代表作《沙上的植物群》一经出版便成为了畅销书,在日本引起了巨大反响。虽然前人文献对《沙上的植物群》这一作品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但是与主人公伊木一郎的“颓废”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为此,本论文的目的就是试图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着重探究主人公伊木一郎的“颓废”。在绪论部分,笔者简要介绍了吉行淳之介的生平和《沙子上的植物群》的作品梗概,阐述了研究动机和研究目的。另外,笔者总结归纳了中日两国中有关吉行淳之介和《沙上的植物群》的前人文献,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此外,笔者还对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颓废”的定义进行了说明。在第1章中,笔者从“日常生活”、“精神”和“性”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主人公“颓废”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笔者发现主人公伊木一郎的“颓废”是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的。首先,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化妆品推销工作的伊木一郎早已丧失了进取心,他时常会感到徒劳和空虚,并且以消极怠工的“颓废”态度来对待工作。他憧憬奢华的生活,却不愿为此付出相应的努力,一味地沉浸在无法实现的幻想之中。现实生活中的伊木一郎并没有尽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他渴求沉溺酒色的“颓废”生活方式,无心工作,使伊木家日益贫困。其次,伊木一郎脑海里多次出现了幻觉,幻觉中他把人看成是丑陋而又恐怖的动物。这暗示了伊木一郎道德上的堕落和厌世的倾向,反映了他精神上的颓废。再者,已有家室的伊木一郎和津上姐妹长期保持不正当性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伊木一郎逐渐沦为性欲的俘虏,沉溺于津上姐妹,特别是津上京子的肉体之中。与此同时,伊木一郎的“制服情结”、“施虐癖好”和“多人同时性交”等违背伦理的性行为也使他逐渐堕入“性颓废”的深渊。在第2章中,笔者选取了空间、身体和色彩等小说中多次出现的意象,探讨了这些意象和主人公的“颓废”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这些意象是助长伊木一郎“颓废”的媒介。首先,空间意象是培育伊木一郎的“颓废”的温床。对伊木一郎来说,“职场”不是为了实现梦想而奋斗之处,而是让他倍受屈辱的地方。黄昏的“临海公园”和夜晚的“繁华街”构建了容易产生幻想和幻觉的环境,加速了伊木一郎的“颓废”性幻想和幻觉的产生。在封闭的“旅馆房间”中,伊木一郎摆脱了社会伦理观念和世俗秩序的束缚,将自身长期受压抑的欲望真实地展现出来。其次,伊木一郎的“颓废”时常伴随着“身体”的生理变化。伊木一郎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的变化,这些生理变化促进了伊木一郎“颓废”的形成。再者,作者吉行淳之介在小说中以“口红”、“晚霞”等具体意象体现“红”色系色彩。“红”色系色彩被吉行淳之介赋予了刺激剂的功能,诱发了伊木一郎“颓废”的产生。在第3章中,笔者阐明了主人公陷入“颓废”的原因。首先,伊木一郎的“颓废”和他中年意识的觉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已经步入中年的伊木一郎逐渐丧失了自我,陷入“颓废”。其次,“亡父的虚幻之手”也对伊木一郎的“颓废”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伊木一郎看来,死去的父亲通过山田理发师、妻子江美子和津上姐妹这三种媒介支配自己的人生。但是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亡父的虚幻之手”的实质是伊木一郎对死去父亲的一种矛盾情绪的体现。再者,伊木一郎陷入颓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战争经历对伊木一郎造成了巨大冲击。空袭等战争经历不仅烧毁了伊木一郎的家园,也摧毁了伊木一郎的心灵,在他心中留下了精神创伤。这为其日后的“颓废”的形成埋下了火种。在第4章中,笔者探究了主人公的“颓废”的本质。伊木一郎的“颓废”的本质是他精神危机的体现,此外也暗含着中年男人的孤独感。因战争而受到毁灭性打击的横滨在战后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实现了城市复兴。但是,经历过战争和“战后混乱期”的伊木一郎的精神“复兴”却陷入了停滞,出现了精神危机。伊木一郎一系列的“颓废”之举的本质正是他精神危机的体现。另一方面,步入中年的伊木一郎也因被周围和社会疏远而感到孤独。除此之外,伊木一郎孤独感也体现在一种道德上的焦虑感,以及无人理解、接受自己。沉溺享乐的“颓废”幻想,把人看成动物的“颓废”幻觉以及和津上姐妹的“颓废”性关系等一系列“颓废”之举可以看作是伊木一郎孤独感的体现或者是他排解孤独的方式。另外,主人公的精神危机和孤独感具有典型性,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中普通小市民的精神危机和孤独感。最后,在结论部分,笔者对前面的论述进行了梳理归纳,对伊木一郎“颓废”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今后研究的方向。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为吉行淳之介的研究带来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笔者也期待本论文的研究能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吉行淳之介和吉行文学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