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97年到2013年的香港施政报告为研究对象,从情态取向方面进行分析。韩礼德(2004)将情态细化为主观、客观、显性和隐性四种取向。根据说话人公开接受其话语的责任的程度不同,情态取向表达也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在文本中。通过情态,发话人可以明确地表明某个观点是他自己的意见,也可以使自己的观点客观化,使其看起来客观真实。为了揭示这些取向在施政报告中是怎样体现的,以及作为政府代表的发话人是怎样利用它们向民众传播和灌输其意识形态从而达到交际目的的,本文通过描述不同的情态表达方式和统计它们的分布情况,分析相应的情态取向。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在线的香港施政报告语料库,它已经收集了1997年到2009年的施政报告,其他的2010年到2013年的报告是从香港政府官方网站下载并上传到该语料库补充完成的。通过其自带的检索工具concord检索出了常用的不同情态表达方式出现的频率,并结合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分析了情态取向。研究结果表明,施政报告中隐性取向的情态表达的数量比显性取向的多,主观取向的情态表达的数量比客观取向的多。而隐性主观取向的表达出现得最频繁,占了所有表达方式的一半多,其中又以情态动词的表达方式为主。其次是隐性客观取向和显性客观取向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显性主观取向的形式出现得最少,因为使用过多的明显的主观表达形式可能会影响报告的权威性以及导致需对话语承担更多的情态责任。所以施政报告中更加愿意使用能让个人观点看起来像是事实本身的隐性主观取向。说话者也就是代表香港政府的行政长官,可以以此更加容易地向民众清楚地表达政府的观点和态度并传播意识形态,而又避免了过多的主观性以及承担更多的话语责任,并且彰显了其客观性,维护了话语权威,这样也就最终达到了施政报告的交际目的。本文分析了中国特殊的政治文本,英文版的香港施政报告,并且是从很少研究的情态取向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讨论的。该研究揭示了在特定的语境下,情态取向对表达观点、信念以及相关的情态责任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研究政治文本的人际意义提供了一些参考,并且对更加深刻地理解政治文本给予了一些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