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熟语翻译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注意。近来,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及传播暗含在熟语中的中国文化已经成为译者日益关注的问题。《水浒传》,这部代表中国民间传说的文学巨著,蕴涵了丰富多彩的熟语,同时也体现了娴熟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和美学价值。作为译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熟语进行翻译。后殖民的视角下,译者纷纷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其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归化不可比拟的作用,甚至可以丰富、发展另一国的语言。而另一方面,其充满异域风情的文本,由于富含各种文化因素,在阅读过程中对于非相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会有一定的认知阻碍,从而对文化传播的目的大打折扣。因此,对于译者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如何翻译熟语而不丢失其中的文化信息。译者面临着归化和异化选择,那么如需采用异化,异化后的翻译如何被接受,如何选择合适的异化翻译策略,这仍然是一个翻译难题。
针对熟语的翻译难题,本文认为应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保存文化信息。接受美学理论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提出,其与传统的文学理论不同之处在于读者被视为主体。本文结合沙博理和赛珍珠的《水浒传》译文,试图对其中熟语的异化翻译文本的可接受度进行探索。文章伊始作者讨论了熟语翻译的历史,简单回顾了接受美学的发展,并由此引出了《水浒传》中熟语的的异化翻译文本并对其可接受度进行阐述。随后,作者以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为基本点,对于异化翻译的接受过程提出了“i+1”的框架,并加以《水浒传》中的熟语进行论证和评析,以期能够找到一种可以对熟语翻译有指导意义的策略。
文章将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水浒传》中熟语的异化翻译,一方面试图为异化翻译的接受提供可运用的分析模式,一方面,通过实际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策略,体现了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