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领导力促进家长对学校信任的个案研究 ——以C市Y小学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qinghua5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要求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发挥合力,形成全面开放的教育空间,全方位激发学生潜能;家校社协同已经成为未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来也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活动,家校合作共育也已成为学术界广泛探讨的话题。小学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起点,探讨这个阶段的家校合作共育尤为重要。信任是教育的基本逻辑前提,也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基石。但教育实践中,往往很多学校与家长之间并未建立信任,家校合作共育往往流于形式,家长对于学校缺乏信任也加剧了学校发展的压力。我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中明确指出校长需要在营造良好外部发展氛围方面积极发挥领导力,家长作为学校发展重要外部力量,校长需要积极发挥领导力促进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形成家长与学校合作共育的良好发展氛围。但目前我国关于家长校信任学校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家长与教师层面的信任关系,还缺乏对于校长领导力促进家长信任学校的研究探讨。国内外关于家校关系的研究指出,家校双方的互相尊重,互信与沟通对提高学校效能至关重要。鉴于学校领导对于系统构建家长对于学校信任发挥的积极作用,国外有学者开始探讨校长领导力对于家长信任学校的影响,如Tschannen-Moran指出校长可以通过发挥其领导力进行制度安排、营造促进家长信任学校的氛围;通过研究,Tschannen-Moran提出校长在促进家长信任方面的五类领导力实践。提高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是校长在变革时代需要面对的现实变革诉求,这需要学校校长积极发挥其变革型领导力,Leithwood等人对于变革型领导的元分析总结发现,校长变革型领导可促进学校的信任。本研究综合借鉴校长变革型领导维度和Tschannen-Moran关于校长领导力促进家长信任相关成果,构建校长领导力与家长信任学校的概念框架;依据这一框架探讨我国情境下小学校长领导力与家长信任学校的关联。本研究旨在为校长提升其领导力以促进家长对于学校信任提供实证数据。具体本研究讨论了如下问题:(1)校长促进家长信任学校的领导实践具体有哪些?(2)校长的领导力是如何促进家长信任?(3)哪些因素影响校长发挥其领导力促进家长信任学校?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聚焦校长在促进家长信任学校方面的领导实践,选择C市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Y校作为个案,通过对该校的校长、副校长、德育主任等管理层以及教师、家长进行深度访谈,并辅以观察和文本分析,梳理该校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提炼校长在促进家长信任学校方面的领导力构成,深入探讨该校校长通过发挥领导力促进家长信任学校的机理。本研究发现:在A校长的积极引导和管理下,Y小学在家校合作共育项目中有着积极举措,通过打造优秀教育品牌,提升办学实质,奠定家长信任学校基础;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保证家长信任学校效果;通过开放多维度的家校活动格局,进一步促进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程度。另外,A校长的职业经历塑造她对校长职业的价值观念,其价值观念在家校互动实践中具体发展。A校长通过积极发挥个人魅力、发展学校目标、构建管理模式以及建构文化氛围等领导实践来促进家长信任学校。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本研究分析认为:1.建立良好的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是家校合作共育的关键,而这样的信任关系需要积极发挥学校校长的领导力。2.校长通过建立不断追求创新且紧密围绕学生学习的发展愿景、构建开放合作的学校组织文化和在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等领导实践活动来促进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3.校长个体的诸如亲和力、友善、创新等领导特质有助于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这说明校长在日常领导活动中发挥类似变革型领导的领导特质,以充满教育热情的态度激发引领组织成员追求正确的教育使命能够激发组织成员更好的心理发展状况,这样的状态有助于促进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4.该校校长通过严格抓好学校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通过积极发挥其引领和管理学校家校合作共育的项目,建立家长对于学校良好的信任认知;并在其学校文化系统中,通过校长及教师对于家长亲和、友善、可信的行为交往,进一步夯实家长在行为层面对于学校的信任;学校所在区域对于家校合作共育的重视、学校内部长期以来重视家校合作共育的文化传统与学校教职员工日常与家长良好的交往互动,共同积累了家长对于学校的信任情感。总体上,本研究发现校长是通过积极发挥如下方面的领导实践来促进家长对学校的信任:以身示范引领家长信任学校、构建鼓励家长参与学校活动的制度、营造亲和友善的内外部环境、严抓学校教学质量夯实家长信任根本、建立学校各部门合作推动家校合作共育的协同领导机制。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Y学校在促进家长信任学校方面还可以从如下方面进一步优化:1.需要更加明确家校合作共育在学校发展愿景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将家校共育渗透到学校领导的各个板块;2.进一步固化学校在家校共育方面的制度和成果,巩固家长信任学校的制度基础;3.常态化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学校教职员工、家长提高家校共育的能力4.营造亲和友善的内外环境氛围5.深耕内涵建设夯实家校课程基础。本研究将校长领导力与家长信任学校整合探讨家校合作共育的实践,有助于为类似学校校长优化领导行为实践,更好促进家长信任学校提供借鉴,也有助于丰富我国当下对于家校共育方面的研究视角,为深入理解家校共育的机制提供一些初步探讨。
其他文献
在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通过延长学校教育年限让学生掌握未来生活所需知识已不再可行,构建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刻不容缓。当“学习获得”隐喻在学习型社会力不从心之时,“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逐渐发展壮大。“学习即知识建构”隐喻强调个体主观世界和社会的联结,基于此,学习成为了通过协作的方式在共同体内部开展知识建构的过程。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更要培养学生适应
导学案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案,因为良好的实践效果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是当前我国基础课程教育改革中影响较大、辐射较广、也是较为成功的范例之一,但大量的教育实践也暴露出了现行导学案在编写和使用上的一些不足和误区,需要研究者不断优化和改进。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象式思考辅助工具,能够刺激多种感官协同工作,将抽象的知识和思维过程形象化、具体
学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高端人才,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实现教育强国的要务之一,对于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高等教育改革现实要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邻国日本的博士教育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其人才培养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在二战结束
2-3岁这一阶段对于幼儿来说,是发展其性别角色的重要时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儿童总是不断获得社会中关于男女两性的价值观,动机,个性特征,情感反应,言行举止等。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继续将生物学和社会性别的要求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不断形成了相应的性别角色。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也是儿童与成人互动的首要场所,在教育儿童性别角色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我国农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
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融入大学课堂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话题,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作为信息化时代在线开放课程的典型范式,实现了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便利条件。目前,我国已有部分高等院校开展基于SPOC教学模式的实践研
近年来,教师工作负担过重现象渐受关注。中小学教师群体普遍抱怨负担过重,工作干不完,需要经常加班,一些非教学性任务太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占用了太多工作时间,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本职工作和专业发展。2019年1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学生减负,教师也需要减负,要把时间和精力还给教师。”2019年教师节前夕,审议通过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
本研究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的迫切需要的大背景下,选取了新疆某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校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及现行的“国语”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展开研究设计。该研究以MHK能力提升为应用与设计目标,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学结合,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探索并尝试提出一套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语
寒门如何出贵子?近年来关于此话题的讨论愈演愈烈。随着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于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随之而来的是国家对高质量教育更高的需求。如何体现高质量的教育?反映在学生身上,最为直观的就是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作为学生生活成长的主要环境,其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却常常被忽略。为探求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影响,本研究在文化资本理论、期望理论的指导下,从家庭文化资本对初中生数学素
2020年后绝对贫困消除,贫困将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在教育领域,解决教育相对贫困对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教育相对贫困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上,以义务教育为例,根据现实问题和政策要求尝试构建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体系,提出建立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过程和结论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重构教育贫困和教育相对贫困概念,确立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