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中美国印第安人对身份的追寻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aja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美国印第安文学复兴时期以来最著名的本土作家之一,路易斯·厄德瑞克关注美国印第安人文化身份。她认为如何在文本中颠覆白人对美国印第安人的定型,从而重构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是每一个土著作家的责任。土著人的身份问题是小说《痕迹》中所体现的重要主题。本文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的角度出发,致力于探讨厄德瑞克如何在《痕迹》中重构美国印第安人的文化身份。本论文总共包括导言、正文以及结语三个部分。导言部分概述了厄德瑞克的生平以及厄德瑞克的作品的文献综述,同时探讨了用后殖民理论分析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问题的可行性。第一章系统地阐述了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危机在《痕迹》中的具体体现。该章首先分析了美国印第安人生活中所体现出的种种身份危机,接着分析了导致美国印第安人身份危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的原因。第二章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结合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系统地论述了《痕迹》中主要人物对身份危机做出的不同的反映。本章指出,走向传统身份和模拟身份都不能使美国印第安人摆脱身份危机,而杂糅身份能够使美国印第安人在文化冲突中得以生存。第三章从话语杂糅、神话杂糅、以及宗教杂糅三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厄德瑞克在文本中重构美国印第安人杂糅身份的策略。本文在结论中指出,厄德瑞克在小说《痕迹》中摆脱了白人对美国印第安人的定型,并且重构了美国印第安人的杂糅身份。拥有杂糅身份的美国印第安人能够克服文化冲突所导致的身份危机。同时指出厄德瑞克的写作既是对白人文化的模拟又是对白人文化的抵抗。本文认为,处在边缘化的民族在遭遇身份危机时,应当重视身份意识并以杂糅的方式去化解身份危机。
其他文献
本文从汉语动结构式的多义性及其多义范畴网络入手,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假设,在认知构式语法理论的框架下研究汉语原型动结构式及其子构式之间的承继关系,探寻构式承继的
从十九世纪末期到二十世纪中期,亚裔美国人一直被视为“黄祸”,在美国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遭到排斥。但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亚裔被美国大众媒体称作“模范少数族裔”,意指
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语言现象。其表现形式生动活泼,表达效果诙谐幽默,因而赢得人民大众和古今名著的青睐。歇后语的翻译有助于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以原文本意图翻译观为
在所有的华裔美国作家中,汤亭亭无疑是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女勇士》奠定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她为其他少数族裔的女作家寻求融合之路铺平了道
图式是以往的知识、经验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文化图式是人类通过以前经验而形成的文化知识结构。通过激活文化图式,可以感知和理解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现象和行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指导,以林智玲和程德对《蝴蝶梦》的翻译为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个抽象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