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操控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沉默的羔羊》在中国大陆的初译和重译本及其再版过程中存在着出版社“不充分操控”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主要使用比较研究和描述研究的方法,从重译的出版时间、译者身份的选择、重译本定位方面分析了其中存在的诸多不协调现象,以不同时期出现的重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上述几点分析中指出出版社在整个重译计划中表现在译本上的初始目的与译本最终呈现结果之间不协调的事实。本文在绪论首先介绍了作者对《沉默的羔羊》重译本的研究契机,指出通俗文学重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论文研究的切入视角,即借助比利时裔美籍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来分析出版社在整个重译本产生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第一章梳理了学界关于《沉默的羔羊》译本与同名电影、重译现象和操控理论进行过的研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点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二章对《沉默的羔羊》在中国大陆的初译和重译本中存在的不协调现象进行说明,主要表现在重译出版时间与初译本再版时间相隔较近、初译和重译本身份不同的译者与相同的译本初始定位、重译本定位游走于畅销书和严肃文学之间等方面。第三章对前一部分提出的各种现象从出版社的角度出发,指出其在重译本计划中存在的操控问题,最终导致重译本及其再版或新版中呈现出译本内容和装帧形式上的揉杂和不相协调,从而指出出版社在通俗文学重译计划中存在着“不充分操控”的现象。结语部分对前文内容进行了总结,再次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即希望借助《沉默的羔羊》这一通俗小说的重译现象分析,指出当下出版社在通俗小说的重译计划中存在着“不充分操控”的现象,借此希冀翻译界对这一问题予以重视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