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涡反演的理论、算法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liqiang20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的观测和研究表明,中高纬度大气中以涡旋运动为主的缓慢运动和以辐合辐散为主的快变运动共存。位涡反演这一技术在正确区分上述两种运动方面显示出非常强的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超梯度流的存在往往使得慢变的平衡流与快变的惯性重力波之间的可分性并不那么明显。如何准确地将大气中缓慢运动的平衡流部分从其全部的运动形态中准确分离出来是目前位涡反演研究的一大难题。对于这些难题的理解与进一步研究将涉及到相关的平衡流、慢流形(slow manifold)等重要概念。因此,高阶位涡反演算子的研究构成了位涡反演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侧重于通过提高平衡方程对平衡流的刻画来改进一种高阶位涡反演算子。通过理想化试验说明了该反演算子的存在性,以一次低涡东移引发的大范围降水事件展示了该反演算子的具体应用,并以分部位涡反演来探讨了它的优越性。首先,总结了位涡反演与平衡流、慢流形之间的关系。指出构造高阶位涡反演算子理论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是由于惯性重力波的自发辐射使得不存在精确的平衡方程刻画平衡流的运动引起,也是模糊慢流形的起源问题。为了克服慢流形的模糊性,本文根据慢流形的性质给出它的另外一种定义方式,推导出高阶平衡方程组并构造与之相应的位涡反演算子。其次,以理想化试验来研究了高阶位涡反演算子的性质。利用点涡扰动设计了控制实验,以非线性平衡的反演结果作为基准研究了高阶位涡反演算子的存在性,并分析了不同扰动强度、不同扰动特征尺度和不同分辨率对高阶位涡反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述试验过程中由高阶位涡反演得到的垂直速度场。最后,以2008年7月21—24日由低涡东移所引发的江淮地区大范围降水事件作为个例对高阶位涡反演算子进行应用研究。该工作分为以下两部分:①位涡反演的具体应用,包括分析平衡流、非平衡流的演变以及垂直速度场;②分部反演的具体应用;包括分析不同扰动对整个环流场的贡献,比较非线性平衡NLB反演和高阶位涡反演的区别。总之,本文在深入理解位涡反演、平衡流和慢流形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通过克服平衡流对惯性重力波的自发辐射(即慢流形的模糊性问题),从而构造出高阶位涡反演算子并应用于天气分析。
其他文献
利用2005-2007年南极中山站至Dome-A考察断面上3个中澳合作自动气象站(AWS)的观测资料和中山站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2008年夏季在中山站附近冰盖上所获取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南极冰盖表面积雪升高对AWS观测资料的影响,并进行了修正;讨论了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气候特征;并对七种常用的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在南极内陆冰盖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初步得到中山站至Dome-A断面近地层湍流参数的
随着模式网格分辨率的提高,中尺度模式中越来越多用到显示云物理方案。许多研究表明,云微物理过程对描述降水过程和揭示降水的物理机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利用非静力GRAPES区域模式,地面降水观测资料,结合MODIS,Cloudsat卫星云产品,重点对比检验NCEP3、NCEP5、CAMS三种云方案对降水云系宏观量(柱云水含量、云顶温度、过冷水云顶温度)、云微观量(云水、冰水)的预报影响。研究表明:(1)
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是气候研究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随着1978年TIROS-N卫星的发射,卫星对高空大气温度的探测已积累了30多年的观测资料,使长时间序列的卫星资料在气候研究上成为传统探空资料的重要补充。针对目前MSU/AMSU序列在中国高空大气温度变化趋势研究较少的现状,本文将国外科学家整合处理的三套MSU/AMSU序列数据集(UAH、RSS、STAR)以及通道组合订正平流层冷却效应的方法应用于中
气溶胶对气候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巨大的排放和显著的辐射强迫使硫酸盐成为气溶胶气候效应得主要研究对象。论文利用全球气候模式CAM3模拟分析了对硫酸盐的气候效应,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1)对CAM3模拟能力的评估,通过与卫星观测资料的对比,CAM3可以很好地模拟水循环因子,再现云、降水、水汽的空间和季节分布,不过在数值上存在一些偏差,云量普遍偏低。2)硫酸盐的直接气候效应。模式只考虑硫酸盐的情况下
畜牧业是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诸多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也说明畜牧业发展具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基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并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提出具体的完善策略,为当地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推动农业更进一步向前迈进。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7年7月19日发生在祁连山地区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观测分析。在此基础上,用ARPS中尺度模式研究了祁连山地形对云和降水结构及微物理过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200 hPa西风槽、500 hPa西北低涡和地面冷锋是这次强降水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2)这是一次对流性不太强的积层混合性降水,降水开始前,先有一股冷空气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长期以来,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大都集中在草地,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关于湿地的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长期观测资料的研究甚少,制约着对湿地陆-气通量输送的准确估算。我国通量观测研究与网络建设起步较晚,涡度相关观测只有7年多的时间,且涡度相关系统仪器较为昂贵,难以普及。而风速、温度和湿度的梯度观测开始时间早,资料较易获取。因此,基于梯度观测资料获取陆-气通量成为人们
本文利用“黄淮项目”和973中国暴雨项目外场试验资料中的合肥雷达观测资料、气象部门和淮委收集的雨量计资料、淮委收集的蒸发和入库观测流量等资料,对淠河流域上游的响洪殿和佛子岭流域,以流域内各自12部雨量计距离平方反比法得到的雨量作为真值,采用距离加权校准方法,结合TOPMODEL水文模型,对不同数量雨量计校准雷达对流域面雨量和入库流量模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平均校准和距离权重校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
本论文主要研究2006年04号热带气旋“碧利斯”登陆后在长时间维持的过程中结构及其发展演变,“碧利斯”环流内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发生发展机理。首先,通过常规观测资料和结合NCEP1o*1o再分析资料得出“碧利斯”演变特征和大尺度背景场分析。用NCEP数据研究南海季风的低频振荡和对于“碧利斯”环流的影响。利用tbb图像、加密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对“碧利斯”结构和维持机制进行分析;对于“
我国是著名的季风气候盛行国家,干旱、洪涝等许多灾害性天气都与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有关季风,特别是夏季风活动与我国旱涝关系的研究历来受到气象学家的重视。本文利用1979~2007年NCEP/NCAR再分析Ⅱ资料、青藏高原雪深和我国160站降水等资料,初步分析了春季青藏高原南侧前季风环流圈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及我国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试图从前季风环流圈的角度,为我国的夏季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