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也是世界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以独特的艺术创作手法,在短暂的生命中创作出很多优秀的作品。在中国,鲁迅为首的中国文坛的代表作家认识到芥川作品的文学价值,相继将芥川的作品译介到中国。包括《鼻子》、《罗生门》、《地狱变》、《竹林中》等均有多个译本。本实践报告以小林秀雄《现代日本文学馆20芥川龙之介》(文艺春秋,1996)中收录的《竹林中》为原语文本,以楼适夷、文洁若、高慧勤三人的译本作为译语文本。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放弃了对“直译”、“意译”的探讨,强调两种语言之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不再追求译文与原文必须机械性的在形式上保持一致,他追求的是一种译文在“等效原则”基础上,寻求译文与原文在具体语境、文化和功能上的“对等”。他将翻译的目标定义为追求“保持与原语讯息之间最自然的对等”。这里的“讯息”不仅指内容,形式也有意义,也包括形式。奈达认为,要使译本与原作产生相似的文学效果,内容上的对等要优先于形式上的对等。即要达到功能对能必须达到意义上的对等同时尽量满足形式上的对等。本实践报告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依据,分别从意义传达、风格再现两个角度对三个译本进行分析,考察三个译本与原在功能上的对等情况。本实践报告经对比分析,对三个译本的对等情况认识如下。楼适夷译在意义内容传达方面误译较多,未再现原作的对话体形式的译例较多,未达到与原作类似的文学效果,与原作在功能上的对等程度较低。高慧勤译在对原作的意义传达、风格再现两方面,忠实于原文同时尊重译入语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使译作靠拢原作,达到了较高程度的对等。文洁若译准确地传达了原作的意义内容,但存在因过于追求与原作形式上的一致,而忽略汉语表达顺畅的译例,与原作的对等程度低于高译。同时也印证了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日本文学作品中译本的翻译评价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