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地震、岩心和钻(测)井等多种资料,对吐鲁番坳陷的层序地层和储集砂体分布进行研究。
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该地区二维地震剖面,结合钻(测)井资料,通过连井对比、井震结合等方法对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划分,建立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综合层序地层格架。在中下侏罗统中识别出5个三级层序(JSQ1-JSQ5),10个四级旋回(SC1-SC10),JSQ1-JSQ2代表基准面较低背景下的沉积,沉积物可容纳空间低,水深浅,沉积环境主体为冲积环境,以辫状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相、滨浅湖和泛滥平原沼泽等浅水沉积为特征。主要发育在八道湾组至西山窑组三段,JSQ3代表了一个从冲积环境为主向湖泊环境为主的重要转折期形成的沉积层序。其底部由浅水的代表构造相对活动背景条件下形成的水下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相带构成,向上逐渐退积成滨浅湖相为主的沉积。JSQ4-JSQ5代表了一种与JSQ1-JSQ2明显不同的沉积背景,它是发育在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湖泊环境中形成的一套细粒沉积。
通过古地貌格局分析,结合地震剖面,在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识别出3种成因类型的坡折带,即沉积地貌坡折带、构造挠曲坡折带和同沉积断层坡折带。明确了中下侏罗统不同时期的坡折带分布特征及平面分布,在下侏罗统主要发育沉积地貌坡折和同沉积断层坡折两种,中侏罗统坡折带包括了沉积地貌坡折带、构造挠曲坡折带和同沉积断层坡折带三种。
对不同坡折带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后,分析不同的坡折带对控制基准面的变化进而影响沉积体系的分配,从而最终控制层序内部地层发育结构和叠置样式。配合该地区不同时期所发育的层序地层样式,最终分析不同的坡折带对层序发育样式的控制作用。
从坡折带控砂的原理出发,结合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生储盖组合及层序格架内储集砂体的分布规律,对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储集体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不同沉积时期有利储集砂体的分布,通过对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控制因素分析,预测勘探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