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现代化进程,乡村治理问题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机制,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乡村治理不仅是政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理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当前乡村治理研究仍存在很大的探索空间,需要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来补充,以解决或解答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困惑。本文前言部分主要论述了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乡村治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简单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正文的论述是以历史发展脉络展开的,共四章。分别对建国初期、改革后、新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部分提出用统筹城乡发展模式来治理乡村的思路。第一部分对1949—1983年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这一时期先后存在乡(行政村)模式和人民公社模式两种乡村治理模式。首先,对这一时期乡村治理的环境背景进行了分析;其次论述了乡(行政村)模式并对其历史成因、社会贡献和缺陷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人民公社模式及这种模式的历史成因、社会贡献和重要缺陷。这两种模式都分别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了社会政治的稳定。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由于其结构上的缺陷和制度上的障碍,注定了其失败的结局,被新的治理模式所取代。第二部分对1983—1998年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称之为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这大环境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由此形成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本部分首先对改革后乡村治理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接着论述了“乡政村治”这一治理模式的兴起、性质及其发展现状,最后对这一模式的负面效应进行了分析。这一模式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功不可没,但是其负面效应也十分明显,在实际运行中,逐渐背离了其最初设立的初衷,与人民民主渐行渐远,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障碍,因此必须对之进行改革。第三部分对1998年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评析。这一时期处于税费改革和新农村建设这一大环境背景下,乡村治理采用的是村民自治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乡政村治”模式的继续,本文中把它称之为村民自治“后期”,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现行村民自治的实际运行效果进行了分析。进入新世纪,村民自治正努力实现着由民主外壳到实体内容的转换。第四部分对新农村建设中新的乡村治理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思考。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的困境,对当前学术界几种有代表性的治理模式进行了初步评析。最后提出要跳出“以农治农”的思路,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来治理乡村,采用统筹城乡发展治理模式,并提出了采用这一模式的主要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