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就业势态等的影响,本科生考研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的角色转变伴随着职业认知和行为的变化,但对其变化的发展脉络及心理动因的探究尚处在较为空白的状态。因此本研究聚焦反映硕士研究生职业认知和行为的职业同一性这一核心因素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叙事分析的方式对硕士生职业同一性的发展脉络和心理动因展开研究,选取西北地区几所高校的12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本科生就业观念的变化及就业势态等的影响,本科生考研渐渐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的角色转变伴随着职业认知和行为的变化,但对其变化的发展脉络及心理动因的探究尚处在较为空白的状态。因此本研究聚焦反映硕士研究生职业认知和行为的职业同一性这一核心因素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叙事分析的方式对硕士生职业同一性的发展脉络和心理动因展开研究,选取西北地区几所高校的12名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职业同一性状态量表》、结构式的职业同一性状态访谈、半结构式的职业建构访谈和开放式的生命叙事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利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编码资料以辅助研究者从生涯脉络、主题分析及叙事基调三方面分析资料,从而达到对硕士生职业同一性状态、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目的。研究结果如下:硕士生的职业同一性状态不是单一状态为主,而是在生命发展的三个阶段复合式、交替式地发展变化。探索性悬宕状态在硕士生成年早期占据重要地位,并与扩散和获得状态相互交替的主导作用分别出现在个体成年早期的前后阶段;硕士生青春期职业同一性的获得与早闭状态与其成年早期后一阶段的探索性悬宕伴获得状态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具有决定作用。硕士生在叙事背景、志业转变、升学诉求、世界观的变化、职业目标、叙事修通和发展路径等方面体现出职业叙事的特征。在硕士生“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教育经历的生涯叙事中,其职业同一性的目标发生了从童年期“科学家”到青春期“升学梦”的志业转变。考研行为的成长性动机和存在性动机以及在职业目标上追求安全稳定的工作岗位是硕士生对归属感与安全感的需求。另外,职业心理测试的效用不能一概而论,要在职业叙事修通的情况发挥其效用。在职业反思的灵活性上和职业心态上,体现出硕士生职业同一性价值观背后动态发展变化的世界观。总之,硕士生在职业同一性发展的渐成之路上常常呈现碎片化的状态。硕士生职业同一性状态和渐成发展之路的碎片化特点蕴含了个体叙事情感和使其发生转折的生命贵人与人生际遇的深厚影响。
其他文献
课外学习是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对一些还没掌握的知识的一种补充形式,它在学生的求学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不断变革,网络已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因此传统的课外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掌握新的工具学习是迫在眉睫的。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是多种多样的,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引出了新的移动设备,智能手机的到来使许多软件工程师研发出了让我们应用起来很便利的软件,同时也开发出了很多学习的软件
神经内科疾病复杂,病情较重且治疗周期长,同时因不同患者的配合度、依从性不同,护理难度较高,传统护理已不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1]。精细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护理管理理念,可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本文分析精细化护理管理对提高神经内科护理质量的效果,报告如下。
“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是我国《劳动合同法》中关于无过错解雇、预告解雇的一款规定,其目的是当订立劳动合同的依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导致劳动合同无法继续履行或者继续履行下去会显失公平的情形出现时,用人单位有权在同劳动者协商后,不经协议自行解除劳动合同。这一条款执行的前提是用人单位应提前三十天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追加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但基于《劳动合同法》倾斜性保护劳动者的立法目的,在实践应用
初中是发展青少年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家庭是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的重要环境。父母养育行为与子女创造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父母养育行为的差异对个体创造力也存在影响。创意自我效能在个体进行创造性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驱动作用。本研究着力于探究父母自主支持及心理控制对初中生日常创造性行为的影响,以及创意自我效能在它们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研究一对甘肃省兰州市某中学86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测验,调查了父母自主支持、心理控制
民族是一种包含政治、文化、社会等内容于一体的人类共同体的一种形式,从它本身蕴含的整体性方面去理解,对国内国际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究。马克思根据历史事实,从唯物主义的角度论述了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并且对为什么产生民族矛盾进行了探究,最后对如何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解决方式,形成了一套阐述民族的理论体系。本文旨在对马克思民族理论进行梳理探究,从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两个方面对马克思民族理论的
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是近年来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提出的新的行动指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我国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党和国家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和建设,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权益和改善社会民生的重点之一,有利于满足新时代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趋势。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互联网+”产业在繁荣社会经济、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些问题。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自由性和知识产权客体本身的无形性特点,给网络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地域管辖问题带来了挑战。本文将采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首先寻找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分析各地法院意见分歧产生的原因,最终给予解决方案。从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着手,通过北京、浙江、上海、江苏等
本论文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即试图对中国古代神话与希伯来神话中体现人神关系的神话主题进行系统梳理与比较,在比较中始终围绕神话人神关系的核心。不仅通过对中希各神话类型的个案研究着手发掘神话文本中的人神关系内涵,还通过横向古代中国与希伯来相同神话类型的比较,突显出古代中国与希伯来神话具体表现出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并在选取差异性后,从政教关系,宗教特质,社会结构三方面推导造成古代中国与希伯来神话中人神关系差
跨期决策作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决策形式,受到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经济困境与“短视”的决策偏好相关,早期贫困经历的影响尤为关键。研究表明,由低社会经济地位所导致的个体工作记忆能力发展滞后可能是其偏爱即时奖励的原因,但目前直接探究该影响机制的研究几近空白,工作记忆能力提升是否是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理性决策的保护因素还未可知。本研究旨在采用认知训练的方式通过改善个体的工作记忆水平来缓冲贫困对跨期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