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活性物质对于乳化液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其在乳化液膜界面上密集排列,增强了乳化液膜稳定性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提高了界面传质阻力,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并建立起考虑表面活性剂阻力的乳化液传质模型。但是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是一个动态过程,乳化液膜分离过程与表面活性剂在外界面吸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导致表面活性剂吸附速率对传质同样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目前的模型都忽略了该影响因素。为了更有效的指导乳化液膜的实际分离过程,本文在考虑表面活性剂阻力效应的乳化液膜传质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表面活性剂吸附速率对乳化液膜传质过程的影响,建立起改进的模型。首先,本文通过以2-羟基-5壬基乙酰苯肟(LIX 84-I)为载体、聚异丁烯多丁二酰亚胺类表面活性剂T161为表面活性剂、煤油为膜相、硫酸溶液为内相制得的乳化液膜体系提取Cu2+的同时,改变内相酸度、膜相及表面活性剂种类、搅拌槽转速及操作温度等条件,检验制乳条件和操作条件对乳化液膜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相氢离子浓度大于1.0mol/L后其对乳化液膜提取速率影响十分小;搅拌速率由250r/min增至450r/min、温度由10℃升到50℃时提取速率分别有一定的提高;煤油和石蜡分别为膜相时提取速率差别较大;以山梨醇单甘油酸酯(Span 80)和T161分别为表面活性剂制得的乳化液膜体系,其提取速率在20s至120s的提取时间内差别较大,但在提取进行20s(Cu2+提取率约为60%)之前,这种差别却并不明显。分离过程中,膜破裂率小于0.4%,稳定性很好。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在考虑膜相、搅拌速率、温度以及表面活性剂在乳化液膜外界面的吸附对传质的影响的基础上,尤其考虑了表面活性剂在外界面的吸附速率引起的界面阻力的变化情况,经过理论分析,得到外界面阻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式,进而改进了原有的表面活性剂阻力模型。通过实验求得相应参数,然后用MATLAB软件编程得到模型方程的数值解。以LIX 84-I为载体、T161为表面活性剂、煤油为膜相、硫酸溶液为内相的乳化液膜提取Cu2+的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模型相比,改进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更好,尤其在提取过程前20s中。这说明考虑表面活性剂吸附速率对传质的影响使本文模型对乳化液膜分离过程尤其是分离前期的提取速率预测更加准确。由于乳化液膜分离过程前期的传质速率远大于后期,因此,对其准确的预测可以更好的了解该分离传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