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对汇率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购买力平价(PPP)理论是汇率决定理论的基础理论,因此,对购买力平价进行实证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经济学者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购买力平价理论以一价定律为基础,认为某种货币的价值取决于其所具有的购买能力,其特点是直观、易于理解。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条件较为严格,但它在汇率决定理论中一直占有基础而又重要的地位,人们对它的实证检验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几乎每一种新的计量学方法一出现,都会马上被经济学家用于对PPP的实证研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购买力平价对于现实经济具有很多重要的应用意义,如预测金融危机、作为汇率名义锚及判断汇率错配等等。因此,对我国人民币汇率购买力平价进行实证研究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据此建立人民币汇率的名义锚,判断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从而决定适宜的汇率政策。自购买力平价(PPP)理论被提出至今,已有很多检验PPP理论的文章,但检验的结果却一直摇摆不定。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进行实证检验:首先我们将基于线性AR模型,并利用中值无偏估计方法,计算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半生命期,对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存在Rogoff困惑进行检验;然后我们以非线性模型取代传统的线性模型,检验人民币实际汇率是否具有对PPP的均值回复特性。对AR模型而言,最小二乘法估计存在低估偏误,中值无偏估计是对最小二乘法估计偏误进行修正的一个有效方法。基于1994年1月至2004年5月的样本区间,本文利用Boostrap仿真实验计算了中值无偏估计的数值解,计算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半生命期为2.1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向PPP回复的年均速率约为24%,因此,基于线性AR模型,在样本期内人民币实际汇率的Rogoff困惑问题实际上并没有Rogoff(1996)所说的那么严重,只是以前所用的计量方法存在误差而已。并且,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样本期内是平稳过程的概率为95%,说明基于线性AR模型估计检验,人民币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至少在95%的概率上是成立的。但是,基于传统的线性AR模型对实际汇率时间序列的数据生成过程进行描述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用非线性模型来描述实际汇率时间序列的数据生成过程及其均值回复特性可能更符合现实情况。Granger和Terasirta(1993)提出的平滑转换自回归模型(STAR),在汇率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基于该模型对我国人民币实际汇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该模型的转换函数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设想。将样本区间扩展到涵盖历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1980年1月至2005年10月)对人民币实际汇率购买力平价重新基于非线性模型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数据生成过程服从LSTAR非线性模型,这说明:首先人民币实际汇率具有整体平稳性,并且人民币实际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的偏离具有均值回复特性,而这种均值回复的调整行为服从非线性LSTAR模型;其次,我国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动态行为具有不对称性,实际汇率的调整行为不仅与其偏离均衡值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偏离方向有关。通过仿真比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随机行为的描述,非线性LSTAR模型要优于线性AR模型,而基于改进后的LSTAR模型又优于未改进的LSTAR模型。人民币实际汇率在样本期内大部分时间处于高机制状态,当处于高机制状态时,人民币实际汇率为平稳的AR(1)过程,而当处于低机制状态时,人民币实际汇率则为发散的AR(1)过程,这一结论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具有长期平稳与短期波动的特征。而人民币实际汇率LSTAR模型的转换函数非常陡峭,说明人民币实际汇率在低机制(lower regime)状态和高机制(upper regime)状态之间的转换是非常迅速的,已经接近于两机制的TAR模型。估计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均值回复的行为特性具有非对称性,随着冲击的增大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变得越来越陡峭,这意味着冲击越大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均值回复越快,当冲击大小相同而正负方向不同时,正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要比负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陡峭,这意味着人民币高估时的调整速度要比低估时的调整速度快。同时,非线性模型的半生命期不仅跟冲击大小有关,而且与冲击的初始时间和方向有关。以1980年1月为起始时间,计算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单位冲击的半生命期为18个月,而当冲击为1%时半生命期为48个月,说明基于非线性模型检验,人民币实际汇率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Rogoff困惑问题。利用1995年10月到2005年10月这10年间的月度数据进行的向前12步预测的结果表明,LSTAR模型的预测效果好于AR模型,而改进的LSTAR模型的预测效果又好于改进前的LSTAR。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政策建议,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