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针刺健康青年左侧大包穴,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前、中、后不同时间点对健康青年人双侧颈内动脉(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与时间的相关性,为指导临床在治疗脑血管疾病时合理选用大包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采用惠普Companion Ⅲ经颅多谱勒超声诊断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物理诊断科提供),探头频率为7.5MHz,取样深度为6.0-7.0cm。采用0.35×40mm华佗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随机选取男性健康青年志愿者8名,年龄21-25岁(23.00±1.63)。在安静状态下,受试者取仰卧位,休息15分钟后,头部偏向一侧,充分暴露颞窗,用经颅多普勒超声仪(TCD)探头于双侧颞窗探及颈内动脉(ICA),针刺被检者的左侧大包穴,在针刺前10min、进针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及出针后10min五个时间点,在彩色最饱和处取样,分别检测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记录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阻抗指数(RI)的变化,将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系统,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针刺左侧大包穴:左侧颈内动脉(I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在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有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2针刺左侧大包穴:左侧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在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3针刺左侧大包穴:左侧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4针刺左侧大包穴:右侧颈内动脉(I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s)、舒张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针刺左侧大包穴在出针时与针刺前相比较,同侧颈内动脉(I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值明显减小,搏动指数(PI)、阻抗指数(RI)有增加趋势,提示针刺左侧大包穴可减少同侧颈内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其机制可能与血管阻力增加有关,提示对同侧颈内动脉缺血性疾病应慎用。2针刺左侧大包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较,对于同侧颈内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3针刺左侧大包穴在进针时、行针时、出针时、出针后与针刺前相比较,对于对侧颈内动脉脑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