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了解云南省部分地区小兽类宿主中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噬吞噬细胞无形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四种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宿主构成、遗传进化特征,为了解病原体生态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及有目的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云南西部地区海拔分布900~4300米,北纬20°-30°,7市(州)12县32个采样地,采用夹夜法和诱捕法采集鼠,鉴定种类和性别,记录纬度,海拔,植被类型等生境信息,记录捕获鼠类的体长和种类,取脾脏,按照核酸提取试剂盒步骤提取脾脏组织DNA。采用分别针对巴尔通体(Bartonella)groEL基因、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sensu lato,B.b.s.l)5s-23srRNA基因片段、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AP)16srDNA基因片段、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e,SFGR)17-kDa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进行巢式PCR实验扩增基因,检测阳性判定为阳性标本,并将产物送测序公司测序,进而进行进化分析。 数据采用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病原体阳性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所有统计分析均运用SPSS17.0以及SAS9.1.3软件进行;测序结果采用MEGA5.1软件进行比对,应用Neighbor-Joining方法绘制系统发育树。 结果: 本次研究选用云南西部地区2005-2006,2009-2011五年间2310份小兽标本,共11个种属。四种病原体总体阳性率,其中412只检测为巴尔通体阳性,阳性率为17.84%;伯氏疏螺旋体检出阳性57只,阳性率为2.47%;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出阳性60只,阳性率2.60%;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出阳性39只,阳性率为1.18%。不同气候类型、海拔、小兽种属间的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的栖息环境中,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在不同气候类型、海拔、栖息环境、小兽种属、性别、年龄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本研究通过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发现本次研究所测得巴尔通体主要分三个种属:B.tribocorum、B.birtlesii、B.rattimassiliensis;伯氏疏螺旋体共检测到B.valaisiana-ralated、B.garinii两种;而从小兽宿主中扩增到的斑点热立克次体均为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ensis);全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阳性标本均属同一种并与俄罗斯野鼠中检测到该病原体同源性最高。 结论: 云南地区小兽类宿主携带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四种病原体,是该四种病原体的自然疫源地。除SFGR以外,不同的气候类型、海拔、栖息环境以及小兽种属下病原体的携带率不同。序列分析显示云南地区该四种病原体存在多种基因型,为我国西南高原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云南省防治该四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