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指导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也迎来了春天,其办学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14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达到1327所,全国高职院校招生人数达到337.98万人,在校生人数多达1006.6万人。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迅猛发展使得其原有在编教职工无法满足其教育教学的需求,为解决人员不足问题,高职院校转变了传统的用人机制,向社会招聘非事业编制教职工。高职院校非编人员队伍由此日益发展壮大,并在教学、科研、行政教辅和后勤等一线岗位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了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非编人员用工形式的存在为高职院校在节约办学成本、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缺乏对非编人员的深入研究和管理经验,高职院校在使用非编人员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薪酬管理问题更显突出,特别是在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非编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严重挫伤了非编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给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本文选择非编人员绩效薪酬制度的实施作为研究对象。在对非编人员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后,本文以广东某高职院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了解该校非编人员的数量、类别、年龄结构、学历职称结构和岗位分布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该校非编人员和在编人员薪酬制度实施现状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析,发现非编人员现行薪酬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总体薪酬水平偏低;二是与在编人员薪酬差距太大,同工不同酬;三是薪酬与岗位脱轨,平均现象严重;四是薪酬模式单一,缺乏精神激励。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原因:一是国家相关政策与法律的滞后性造成非编人员某些管理的薄弱;二是高职院校缺乏对非编人员的重视导致其薪酬来源缺乏保障;三是薪酬制度缺乏公平;四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然后,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层面,对高职院校非编人员实行绩效薪酬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国内在编人员岗位绩效工资实施经验以及非编人员对改革现有薪酬制度的现实需要三个角度对非编人员实行绩效薪酬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高职院校非编人员绩效薪酬制度实施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即除了从外部加强国家顶层制度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外,还要从高职院校内部加强对非编人员的重视度,对其岗位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通过设置差异化的绩效考核指标、加强对绩效考核过程的管理和考核结果的运用提高绩效考核体系的科学性;制定合理的绩效薪酬分配方案,包括合理核定绩效薪酬总量、合理调节各类各级人员之间的薪酬差距、合理划分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比例以及建立合理收入增长机制,确保薪酬分配的公平性;最后加强组织和信息反馈及制度调整机制建设为非编人员绩效薪酬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