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在经济社会形成伊始就开始显现,是一个古老而又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终结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为此努力着,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政府多次在国内外会议上表示积极支持世界缓解和消除贫困的事业。据统计,中国对全球减贫目标实现付出了超70%的努力与贡献。中国地缘辽阔,人口众多、且分布较分散,在西部等偏远地区自然资源匮乏等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致贫机理复杂,各种致贫因素盘根错节,仅从某一方面的致贫因素去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难以保证将其彻底根治,当农村居民持续处于低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的状态下时,其也就落入了“贫困陷阱”之中。当下中国农村致贫因素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病残致贫以及教育致贫。因此,本文从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农村的贫困陷阱存在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中国农村是否存在健康和教育两个综合方面的贫困陷阱问题,以及针对农村的贫困陷阱提出切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建议。首先,本文从贫困陷阱的形成机制、贫困陷阱的类型以及实证研究为切入点,对国内外研究贫困陷阱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紧接着结合中国农村贫困现状,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个体贫困以及集体贫困四个视角描述我国农村贫困特征,从经济、环境和制度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致贫因素,最后划分四个阶段梳理建国以来的扶贫政策,发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应的扶贫政策有很大改变,从最开始的“输血式”扶贫为主到如今的“造血式”扶贫为主,从最初的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到解决非食品需求,最后上升到解决精神需求。其次,基于Ramsey-Cass-Koopmans的无限期模型将人力资本引入到生产函数模型,理论推导出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力资本之间的非线性变动关系,为后续的实证模型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构建的人力资本水平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权TOPSIS法计算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和健康人力资本得分值,并进行描述性统计特征分析,发现东中西三大地区农村人力资本综合得分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最后根据人力资本与人均消费水平之间的非线性变动关系,分别建立基于人力资本为解释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半参数可加模型以及基于健康人力资本和教育人力资本为解释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的半参数可加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在选取的样本区间内,中国各省农村整体上并不存在着人力资本水平不足导致人均消费水平持续下降,进而落入贫困陷阱的现象。相反,城乡收入差距以及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会加剧农村的贫困,产生贫困陷阱问题。因而,政府在扶贫工作中也应当着重关注城乡收入分配以及养老问题。为了助力中国扶贫,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居民身体素质;(2)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3)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4)控制人口老龄化水平,鼓励生育,增加有效劳动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