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第二语言时与体表达法的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常借助概括与类比来推测第二语言的用法,但以往的研究对这个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类比失误与过度概括在二语习得文献中向来都被当作两个不同的概念。由于这些原因,在第二语言时与体习得的过程中,甚至可以说在第二语言的语法习得过程中,对于学习者的意识如何运作的问题,以往研究均缺乏解释力。以往研究的不足之处也表明了它们缺乏强有力的语言学理论的支撑,因为以往研究多数都建立在结构语言学理论或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之上,而这些语言学理论恰恰难以解释语义构建与意识运作。本研究总体上来说是定性研究,但是采用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方法。本研究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来纠正上述问题。借助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理论,本文对英语时体系统进行了新的描写,其中包括对英语时体表达至关重要的语言单位的概述,对构建英语时体意义所必须的认知操作的概述,以及一个对英语词汇体和语法体的认知阐释。这些描写随后被运用于描写传统语法所谓的英语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因为这两个时态结构是本文所研究的二语习得的对象。根据Fauconnier和Turner所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本研究建立了一个认知模型,将认知对比、概括与类比统一起来。如此一来,本研究就突出了对第二语言语法习得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两大问题:第一,二语学习者如何识别已知的语言单位和新碰到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似之处;第二,二语学习者如何推测出新碰到的语言单位的用法。语法习得与类比/概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建立。本研究的实证部分采用一个改进过了的“语法判断测试”(以下简称GJT),在参与者的选择、试题设计与数据采集方式方面,都与传统的GJT有所不同。总共有二十二位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参与了本研究的语法判断测试,他们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大约为中级。本研究的GJT包含四十个题目,都是英语一般现在时与现在进行时相对不太常见的用法,参与者不仅要对题目进行语法判断,并对判断为不合语法的句子进行修改(这两点与传统的GJT相似),而且当他们把一个句子判断为“不合乎语法”时,需要说明理由。参与者还需要将两句汉语句子翻译为英语(主要是用来考察他们的词汇体知识)。此外,其中的十四名参与者还参加了本研究的后续调查,目的是为了澄清一些他们在GJT中表达不够清楚的地方,同时要求他们回答与英语时体有关的三个比较“泛”的问题。由此本研究搜集到了五类数据:语法判断、修改内容、判断理由、翻译作业,以及后续调查访问的结果。对以上数据分析表明,在英语语法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有许多倾向,比如喜欢意义明显的语言结构,喜欢把具有明显规律性的语言单位套用在相对特殊的语言单位上。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来解释这些倾向或偏好,我们就能够揭示类比和概括的本质,从而可以回答:一,二语学习者是如何识别已知的语言单位和新碰到的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似之处,二,二语学习者是如何推测出新碰到的语言单位的用法,三,什么样的语言成分容易被误解,忽视,或者在(过度)概括的过程中被错误地保留了下来。本文认为,最容易被忽略的语言成分是那些不容易觉察、但是对确定第二语言在用法方面的限制有决定性作用的成分,最主要的就是语义成分和话语/语用成分。借助概念整合理论,本研究同时也解释了“过度概括”如何产生:通过整合空间,二语学习者以他们所熟悉的方式构建二语语言单位或构建意义,从而推测所学第二语言的用法,如果由于类比失误(即选择了不妥当的标准),或者是投射失误,整合空间继承不该有的成分,而应该继承的成分却缺席,“过度概括”也就随之产生。通过对过度概括的认知本质的揭示,本研究对“过度概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释。本研究展示了认知语言学在二语习得领域(尤其是在第二语言语法习得领域)的描写与解释能力,(证明)与其他语言学范式相比,认知语言学在研究范围、研究视角、描写手段与解释力方面,有着鲜明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