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以宋代诗歌为基本史料,以“诗史互证”为理路,对诗文进行历史维度下的解读,突破以往研究的窠臼,从新的视角对宋代科举、教育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讲,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唐、宋诗词并称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奇葩。诗歌的发展繁荣与科举制度的勃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众所知,唐天宝年间,朝廷确立了以“诗赋取士”作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评判标准,虽然这一措施。对诗歌品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诗歌的发展所带来积极作用更为显著。在《全唐诗》收录的四万多首诗中,有关科举的诗作近乎2500首,几乎囊括了唐代所有著名诗人,可以说,为唐代诗歌的繁盛提供了一定数量上的保障。北宋前期,朝廷依然沿用“诗赋取士”这一做法,为此一时期诗歌的繁盛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而到了神宗时期,朝廷采用以“经义取士”的方式,特别是王安石以《三经新义》作为科举考试内容后,造成了士人知识面的狭窄,文章写作的浅陋空疏,直接导致了文学的衰落,甚至有学者称北宋末年为“文化荒漠”。所以,宋代诗歌的兴衰与科举考试内容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以历史维度的视野来看,北宋立国初年,出于政权稳定的需要,统治者高度重视科举制度的作用,不仅完善了制度建设,进一步取消门第之限,扩大录取人数,使得更多的读书人能够参与其中,可以说,在宋代读书—科举—入仕,成为大多数读书人的不懈追求和人生轨迹,也成为了他们最重要的社会阶梯。此一时期,古代商品经济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契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义利之辨”再次成为了社会广泛讨论的焦点。正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大多数人将科举看作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捷径,激发了他们博取功名的欲望,寄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身命运。因此,在宋人的文集中有近万首诗歌与科举和教育有关,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他们对科举的向往。而且在这些诗歌中,绝大部分是与现实的经济利益相联系,从一个层面上如实的反映了宋代读书人的心态和宋代社会历史的一个特殊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