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诗歌的诞生,与世纪之交的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关,与价值多元的后现代文化语境有关,更与高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有关,是九十年代诗歌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网络诗歌已逐渐成为当下诗歌的一种重要形态,从而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它们是在网络上创作并通过网络发表、可以获得广泛传播与即时交流的网络原创性诗歌作品,具有自由性、平民化等特征。网络诗歌的大量涌现,必将导致现代汉语诗歌全方位的改变,从而产生新的美学革命和文体革命。网络诗歌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以诗歌网站的创办为前提和标志,思考他们的网络诗学主张,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这些论坛的主要诗人诗作进行文本研究,是整个研究的切入点。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后现代文化的美学特征可以归纳为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等几个方面。正是在这些文化精神的层面上,网络诗歌凝聚着解不开的后现代情结。网络的诞生,适应了人类渴望加强沟通和交流的要求,它很快以其鲜明的个性赢得了最具魅力的“第四媒体”的称号,网络媒介对诗歌创作具有强大的的渗透力和能动作用。诗歌与网络的结合,也的确产生了一些渗透着网络文化特征、具有明显网络语言特点和精神特质的诗歌文本。超文本诗歌和多媒体诗歌是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网络技术优势的诗歌样式,他们将是一个时期内“网络体诗歌”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平面媒体上陷于窘迫境地的当代诗歌,在互联网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便捷的传播途径和直接的互动性,极大地刺激了诗歌艺术的发展,同时诗歌也“挽救”了互联网。诗的写作方式由书面写作时由诗人先写诗,然后等着发表或出版的“历时性写作”转变成即写即发表的“共时性写作”。网络的兴起正可以为诗歌场的紧张、压抑和冲突提供新的“出口”,而且这个“出口”恰恰符合了诗歌场的种种要求和想象。网络艺术是一种交流艺术,网络的出现催生了诗歌网站,同时带来诗人的存在方式、诗歌的文本方式和诗歌的阅读方式的变化,网络诗歌的读屏模式消解了平媒诗歌阅读时的诗性体验。网络诗歌就此打开了通向“民间写作”和“业余写作”的通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和制度化的藩篱。在后现代的文化语境中,网络诗歌的生产和传播机制在给予创作者更多的表达自由和空间的同时,也导致了创作主体的退隐。网络文化在本质上就是对中心话语模式的消解,网络诗人作为民间的边缘化群体,其消弭主体的创作姿态导致了网络诗歌作品主体性的消解。在消费社会里,消费的文化化与文化的消费化是一体的两面,这种社会表征在促进了网络诗歌加速繁殖的同时,也成为了网络诗歌美学升华的天然瓶颈。网络体诗歌适应了消费文化时代的审美表达,同时也消解了诗歌语言的美学意蕴。网络诗歌的大众文化特征也恰似一柄双刃剑,正是由于其具有种种的不足,才使得其拥有进一步发展的广阔空间。当然,网络诗歌给现代汉诗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网络诗歌创作的随意性、自由化,发表的低门槛,导致当代汉诗出现了“热而乱”的情形,出现了文字垃圾成堆、诗歌精品缺乏的局面。从总体来看,目前的网络诗歌还“处于一种幼年状态”,它表现出许多方面的不成熟性,如无序的随意状、网络写作的质量不高、网络诗歌的“原创性”差等,这些都阻碍了网络诗歌品质的提升。21世纪的诗坛由于网络诗歌的冲击而形成了官刊、民刊与网络诗歌三方良性互动的空间格局,出现了诗歌资源的整合趋势。各个诗歌网站所推出的网刊正在逐渐取代过去自费印刷的纸刊,成为民间刊物的新的表现形式。网络加民刊将会是新世纪中国诗歌继续向前发展的最大保障。网络诗歌已经成为传统刊物选稿的重要传送带。众多诗歌爱好者重新回归队伍,诗歌的土壤、气候、氛围得到改善。网络诗歌和民刊的发展不但预示了新世纪诗歌发展的多元化,而且还能够在后现代的视野下张显诗歌写作者的自我个性。网络诗歌、民刊不断与正式诗歌出版物、年度诗选等相互融合,为造就诗人、诗歌和诗歌理论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新生事物,网络诗歌所拥有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都很明显,只有切实加强网络诗歌理论研究和引导,推进网络诗歌理论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才能把网络诗歌的技术优势转化为文学强势,实现从量的膨胀向质的提升转变,使网络诗歌实现从婴儿到巨人的伟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