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Strobin类杀菌剂是在天然β-甲氧基丙烯酸甲酯类衍生物的基础上开发成功的,具有高效、广谱、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安全、作用机制独特等特点,已经成为杀菌剂创制研究的热点。从1996年第一个Strobin类品种问世,到现在已经有9个商品化的品种,预计今年这类杀菌剂将占整个杀菌剂市场份额的20%,已经成为第一大杀菌剂品种。本文介绍了Strobin类杀菌剂的研究开发过程和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对以N-烷氧基氨基甲酸酯为毒杀基团的衍生物研究情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文献总结。对新型Strobin类杀菌剂唑菌胺酯(pyraclostrobin)的合成、机理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详细的讨论了其合成路线、实验方法和优惠工艺条件,总收率达到46.2%。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合成的唑菌胺酯的毒杀基团,从strobin类杀菌剂独特的机理-阻碍细胞色素bc1之间的电子传递一出发,运用分子设计理论,采用“亚结构连接法”、“生物电子等排理论”等“me too”方式,引入具有生物活性的肟醚基和甲硫基,设计并合成了13个新的N-甲氧基-N-取代苯基氨基甲酸酯类衍生物,所合成化合物的结构如下:N-甲氧基-N-2-[1-取代苯基-2-甲巯基乙亚胺氧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本文运用热力学和动力学等理论对反应的过程和机理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列出了所有中间体的物理性质,对唑菌胺酯和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采用IR、1H NMR、MS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并讨论了其波谱特性。本文对唑菌胺酯和新化合物均进行了杀菌活性测试,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唑菌胺酯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ma)和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iminis)的抑菌活性的抑菌活性均达到了100%。部分新化合物在50 mg/L下也表现出了良好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e对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小麦白粉病菌(Blumeria griminis)的抑菌活性达到100%,对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的抑菌活性也大于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