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身心的健康成长及如何培养一直为当代社会、教育所重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社会、学校和个人必须共同努力的问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对在全社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广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交往、学习压力、体育锻炼环境等对个体性格、心理容量、行为特征等的正、负影响;分析影响广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培养广西普通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身心健康的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通过对其心理弹性的现状、影响因素等的分析得出以下的研究成果:1、广西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弹总体处在一个良好的水平;2、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特征现状:不同性别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年级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不同户籍类型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3、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特征现状:不同性别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年级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1);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得分上无显著差异(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总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4.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对比:①.心理弹性总得分上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八个因子中的社交能力、家庭支持、自我价值感、自我认可及对生活的目标感、自我掌控、自我调试存在差异(P<0.05);②.在学科特点比较中,体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以身体参与的技术课为主,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核心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③.体育活动参与态度对比中,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比非体育专业学生更积极;④.体育活动量比较中,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量大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5.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要心理症状的相关分析:①.心理症状各个维度的得分与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P<0.01);②.心理健康组与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心理弹性的比较中,心理弹性状况上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心理健康组大学生在心理弹性总分明显高于有心理问题组。通过研究分析中,笔者总结出几个影响心理弹性程度较大的因素,分别为:①.社会因素的居住环境和社会文化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②.学校因素的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③.家庭因素的家庭关系、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④.个人因素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对心理弹性的影响程度。从高校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是为正确认识二者的心理弹性的现状与发展方向,以提高体育专业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系统;营造充满积极期望的社会支持外环境;创建优质的育人校园环境;家庭凝聚力和支持;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