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盆腔器官脱垂的患者采用尿道动力学及盆腔磁共振检查,分析盆腔器官脱垂患者合并隐匿性压力性尿失禁的膀胱尿道功能和解剖结构变化,探讨盆腔器官脱垂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及动态磁共振对女性盆腔器官脱垂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临床诊断POP组患者21例,POP+SUI组患者21例,选择同期就诊的一般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1)全部POP、POP合并SUI患者及对照组均通过盆腔器官脱垂分期法(POP-Q)[1]评估脱垂程度。(2)尿道动力学采用ANDROMEDA检测仪器,进行尿流率测定、压力流率测定、尿道压力测定,观察腹压漏尿点压、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道压、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评估膀胱尿道功能。(3)所有患者盆腔MRI检查前约1小时适量饮水,使膀胱保持半充盈状态,以增加图像对比,并确保患者能完成Valsava动作。扫描采用Siemens 1.5T磁共振机,检查时,患者截石位放松平躺于检查床上为静息期,常规行横断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随后嘱患者增加腹压,完成Valsalva动作,为力排期,完成横断位及矢状位扫描。测量PCL线长度、H线长度、M线长度、盆隔裂孔横径、膀胱尿道后角、尿道倾斜角,按HMO分度做出MRI诊断,将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学分析。结果:(1)42例患者以前盆腔和中盆腔脱垂为主,前盆腔脱垂者占95.2%,中盆腔脱垂者占80.9%。阴道前壁膨出以Ⅱ期及Ⅲ期膨出比率较高,Ⅱ期膨出比率为40.5%,Ⅲ期膨出比率为45.2%。(2)通过临床问诊及妇科检查单纯POP患者21例,POP合并SUI患者21例,行尿动力学检查,测出单纯膀胱出口梗阻8例,最大尿道压减低者11例,测出ALPP27例,得到单纯POP合并OSUI6例。结合POP-Q阴道前壁Ba点测定,当Ba位于-1.0+1.0cm时SUI诊断率为59.3%,而Ba位于+1.1+8.0cm时膀胱出口梗阻的诊断率75%;(3)POP组H线长度、M线长度、盆隔裂孔横径均较POP+SUI组及对照组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L线3组比较P=0.2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UI+POP组在力排期,RVA和UIA较POP组显著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动态MRI与POP-Q诊断POP的Kappa检验结果:前盆腔K=0.540(P=0.001),一致性较强;中盆腔K=0.211(P=0.026),一致性较弱;后盆腔K=0.358(P=0.002),一致性弱。临床POP-Q测量与动态MRI测量结果对比,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中盆腔器官脱垂两种方法测量的相关性较好,r=0.609(P<0.01);对前盆腔器官脱垂相关性次之,r=0.577(P<0.01);后盆腔器官脱垂相关性较差,r=0.412(P<0.05)。结论:盆腔动态MRI能直观显示盆底器官及其支持结构的变化,对鉴别POP及POP+SUI具有重要作用,可作为盆底功能评价方法。动态MRI结合尿道动力学有助于POP及POP+OSUI诊断,有效评估膀胱尿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