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并迅速影响美国金融、经济的稳定。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的金融风暴。在我国,广大投资者寄希望通过具有专家理财、分散风险功能的信托投资基金,来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信托投资基金并未表现出自身优势,使得投资者资本金严重亏损,而基金公司仍然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广大投资者对此纷纷表示不满,对投资基金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在我国,基金管理公司收取年费的标准,是依照《基金法》规定,以管理基金的净资产的1.5%收取。在这种缺乏风险激励机制和投资损失风险赔偿约束机制下,基金管理人收益报酬和风险责任是不对称的,即报酬与风险不相关,这导致基金管理人自然缺乏盈利的动力。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对基金经理的显性激励和隐性激励的研究,实现投资者与基金公司的收益共享、风险共担。首先,是对基金经理显性激励的研究,从理论的角度系统地研究了线性激励契约对基金经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假设基金经理具有获得市场额外信息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付出需要花费成本,综合考虑基金经理的“努力水平”与风险选择的相互作用及关系。本文发现把基准投资组合写进合同可以起到激励的作用,并增加投资者对基金经理的了解。研究了对称费用结构与激励费用结构对基金经理风险选择的影响,考虑基金经理具有相同的风险规避度,在对称费用结构下,基金经理对投资组合风险的选择,受到自身的偏好、投资者的偏好以及市场状况的约束;在激励费用结构下基金经理所选择的最优风险水平一定会高于对称费用结构下经理人所选择的最优风险水平。其次,是对基金经理隐性激励的研究,主要是从基金是否获得超额收益、基金经理是否具有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方面展开的。本文用Treynor指数、Sharpe指数以及Jensen alpha指数来衡量基金是否能够获得超额收益,并用我国2006年至2010年的开放式基金进行实证,并得到了与实际相符的结论。用早前的比较经典的Treynor-Mazuy模型[33]与Henriksson-Merton模型[34]来度量基金经理是否具有选股能力与择时能力,同样应用我国开放式基金进行了实证。目前常常用来度量基金经理是否具有选股择时能力的模型是Characteristic Selectivity (CS)模型,我们对其进行了简单介绍,由于该模型具有不稳定性,本文进一步利用K-means算法将CS进行改进,克服了原有CS模型的缺点,并利用我国2001年-2011年的开放式基金数据进行实证,得到了新的基金经理选股能力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