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头颈部肿瘤(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人类第六大常见肿瘤类型,占全身恶性肿瘤总数的5%[1],全球每年约可新增65万例头颈部肿瘤患者[2]。喉癌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中位居首位[3],其中有95%-98%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4]。喉鳞状细胞癌(l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LSCC)是来源于喉粘膜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5],可发生在喉中任意部位。该病发病以55-70岁中老年男性居多。三种类型喉癌中,以声门型最为多见,其次为声门上型,声门下型最少[6]。肿瘤组织分型分期及淋巴结转移[7]是判断术后复发及预后不良的重要诊断指标。近年来在我国,喉癌的总体发病趋势不断上升,在东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目的:研究CSMD1及BRG1基因与喉鳞状细胞癌发生的相关性。以其为喉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奠定理论基础,从而预防喉癌的发生。方法: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PCR-SSCP)技术和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选取CSMD1内部及BRG1附近共6个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位点,分别检测吉林地区35例喉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喉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基因的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与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及肿瘤抑制基因表达水平。结果:PCR-SSCP实验结果显示,几个位点均出现微卫星不稳定性,其中CSMD1上的D8S518与BRG1附近的D19S581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及杂合性缺失发生频率分别为45.8%与47.8%,高于其他位点,提示附近区域的可能存在与喉癌相关肿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而且经统计学分析,这些微卫星位点杂合性发生频率均与喉癌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可作为早期诊断预后不良的一个参考。此外,21例喉癌与10例癌旁样本免疫组化实验结果显示,21例喉癌组织样本中14例呈阳性表达,7例阴性表达。10例对照中,全为阳性表达,两者具有统计学差异。且CSMD1的阳性表达与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但与喉癌患者的性别、年龄、TNM分期、病理分级因素无相关(p>0.05),提示CSMD1表达的缺失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BRG1与CSMD1可能为喉癌的肿瘤抑制基因,CSMD1蛋白作为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可能参与喉癌的侵袭、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