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一、研究目的建立动物模型是一种研究牵张成骨作用机制和促进骨再生新型方法的有效方式。目前尚无动物下肢负重长骨牵张成骨统一模型。本研究对当前的众多动物牵张成骨模型进行总结,得出模型建立的最佳参数,并应用于本研究课题。二、研究方法选用12周龄的SD大鼠构建牵张成骨模型,选取右侧胫骨为手术侧,运用邮票截骨术进行截骨,安装单边可延长式外固定支架,术后经过5天的潜伏期,开始每天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牵张成骨动物模型的建立一、研究目的建立动物模型是一种研究牵张成骨作用机制和促进骨再生新型方法的有效方式。目前尚无动物下肢负重长骨牵张成骨统一模型。本研究对当前的众多动物牵张成骨模型进行总结,得出模型建立的最佳参数,并应用于本研究课题。二、研究方法选用12周龄的SD大鼠构建牵张成骨模型,选取右侧胫骨为手术侧,运用邮票截骨术进行截骨,安装单边可延长式外固定支架,术后经过5天的潜伏期,开始每天以0.5mm的速度缓慢牵张,10天后固定外支架,进入为期6周的矿化期。分别在牵张中期,牵张末期,矿化第2、4、6周取材,通过影像学、组织学染色分析牵张区新生骨矿化情况。同时在矿化期第2、4、6周通过Micro CT检测新生骨骨量,同时通过血管灌注,研究牵张区血管形成情况。所有动物在矿化期第6周取材完毕。三、研究结果X片显示随着机械力的持续作用,牵张区即有新生骨痂的形成;矿化期,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骨痂逐渐矿化,至矿化第6周后新生骨密度已基本与正常骨质密度相同;组织学染色可观察到牵张区同时存在着软骨内成骨和膜内成骨过程,至矿化期末,新生骨完全塑性,髓腔重建再通;Micro CT结果显示新生骨量增多,从幼稚的骨小梁逐渐转变成成熟的编织骨。血管灌注后重建影像结果提示成骨过程中,血管含量逐渐增加,最终形成错综复杂的骨内血管网。四、研究结论我们结合文献,成功建立了一个合理的可重复的大鼠负重长骨牵张成骨模型。影像学和组织学染色结果可观察到在适当机械力牵张作用下,新生骨痂随时间变化的自然再生和矿化过程,为今后研究促进牵张成骨区骨再生与矿化的方法和机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手风琴”技术在牵张成骨区新生骨矿化中的作用一、研究目的在牵张成骨过程中,矿化期骨断端间的轴向微动有利于骨痂形成及矿化。本研究在大鼠牵张模型中验证矿化期间行手风琴操作对骨再生的作用。二、研究方法选用12周龄的SD大鼠右侧胫骨行牵张成骨,并根据矿化期间行手风琴操作的不同时间段随机分为四组。其中对照组,不行手风琴操作,其余三组分别为早期组、中期组及晚期组(分别在矿化第1周,3周和5周行手风琴操作),并分别在手风琴操作后1周进行取材。牵张区骨痂形成情况通过X线监测。新生骨数量、质量及成骨相关指标分别通过Micro-CT,生物力学及组织学进行评估,所有动物在矿化期第6周取材完毕。三、研究结果X片显示牵张区骨痂在矿化中期行手风琴刺激后矿化最快。Micro-CT和生物力学数据证实与其他各组相比,中期组动物牵张区骨痂形成数量及力学强度更佳。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进一步明确中期组新生骨组织内成骨指标(Ocn,Osx)及成血管指标(VEGF)升高更为明显。四、研究结论手风琴技术有利于牵张成骨区新骨形成,其中矿化中期进行操作更能快速、有效促进骨矿化与重建。第三部分“手风琴”技术在肥大性骨不连中的应用及疗效一、研究目的探讨在外固定支架的作用下,通过“手风琴”操作治疗长骨肥大性骨不连,并探讨其临床疗效。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通过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或单边延长式外固定支架行牵张-压缩-牵张的“手风琴”操作治疗的24例肥大性骨不连病例,男18例,女6例;年龄18-64岁,平均46.8岁;股骨中段12例,股骨髁上2例,胫骨中段6例,胫骨中下段4例。术中对骨断端不切开,局部不植骨,直接安装预先组装好的环形外固定支架或单边延长式外固定支架。术后第7天每天以0.25 mm的速度开始逐渐延长,若存在畸形,可同时进行矫正。当恢复肢体长度和力线后,每天以0.25 mm的速度进行压缩,再以同样速度延长,根据X片中骨痂生成情况决定循环次数。三、研究结果24例患者拆除外固定支架后随访10-42个月,平均22个月,所有肥大性骨不连均通过断端“手风琴”操作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5-13个月,平均7.2个月。随访期间无骨不连及畸形复发。部分患者出现钉道感染和轻度的跟腱挛缩,通过钉道护理及功能锻炼进行预防并治疗。四、研究结论利用外固定支架行“手风琴”技术是治疗肥大性骨不连的有效方法,能加速骨痂的形成与矿化,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其他文献
神经胶质细胞瘤发源于神经上皮组织,其中绝大多数是恶性。神经上皮来源的肿瘤在成年人原发性颅内肿瘤肿占据较高的比例,据统计约为50-60%。发病率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可以分为:星形细胞瘤、少突神经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WHO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神经胶质瘤分为I级(低增殖能力、低侵袭性的星形细胞瘤和少突胶质细胞瘤)到IV级(高侵袭性、核分裂活跃、易坏死的胶质母细胞瘤)。针对恶性胶质瘤,目前首选的
目的:上海市长宁区一项社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监护状况横断面调查显示,人口快速老龄化可能逐渐降低家庭继续承担患者监护的能力。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均呈现老龄化趋势。在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这样的特殊群体中,家属躯体、心理状况差、监护能力不足等问题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监护能力问题。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发现,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持服务,大多停留在现况研究上,通过某
背景:目前系统临床病例的诊断中女性患者在尿道恶性肿瘤方面的发病率明显要高于男性患者,其比例可约4:1左右。远端尿道恶性肿瘤可以行远端尿道部分切除术,但是女性尿道较男性短,据报道其术后复发率高。影响因素中目前所知的考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情况:患者术前自身尿道的长度情况(尿道的长度)、肿瘤的大小、肿瘤生长位置、肿瘤术后或活检病理分型程度和手术方式等因素(切除肿瘤边缘尿道的长度)。尿道癌本身是一种较为罕见
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感染。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在感染性疾病中UTIs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道感染,居第二位。女性由于解剖学特点,特别容易罹患UTIs,大部分女性一生至少经历过一次UTIs。并且部分患者的UTIs容易反复发作,因此经常反复就医并需长期交替服用各类抗菌药物,容易诱导临床耐药菌株的产生及传播。以往的研究认为引起UTIs的致病菌起
神经损伤尤其是脊髓损伤后脑功能重塑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脊髓损伤后大脑相关功能区会逐渐退变甚至被相邻功能区侵占,也有研究得到相反结果,大脑并没有出现退变反而出现功能重塑。脊髓损伤后究竟是什么机制调控大脑退变或功能重塑目前还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可利用损伤平面以上正常的神经根前后根移位和支配膀胱的骶神经前后根吻合同时重建膀胱的传入和传出通路,且术后大脑的储尿排尿相关
男性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一大类疾病,2008年全球约有LUTS患者9.3亿,2013年增至10.2亿。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男性下尿路症状病因复杂,相当一部分患者很难在短时间内诊出病因,因此,临床诊疗思路亦随之发生转变[1]。孙颖浩院士在全球率先提出了男性下尿路症状诊疗的“3B”思维,一是建立以B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政府围绕绿色发展的主题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我国流域治理的创新措施,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流域,并初见成效。但随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实践,诸如政策不够完善、制度不够成熟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对此,本文梳理了流域治理的现状,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存问题,从完善立法、优化机制内容等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为推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在
第一部分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预后的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研究目的:近年来介入技术及介入材料得到快速发展,但对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治疗首选依然存在争议,而争议的核心在于介入治疗的总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不明确。因此,我们对近年来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以了解目前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总体预后。研究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Pubmed、Emb
随着深度学习的快速发展,性能强大的深度学习模型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等在内的各个领域当中。在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场景中,大规模数据集是确保深度学习模型性能必不可少的一环。然而,现实的数据往往会存在着类别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在训练过程中,样本稀少的类别容易被模型忽视,从而损害模型性能,导致训练出来的模型性能不及预期。因此,如何利用类别分布不平衡的训练样本进行有效的学习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髋关节累及可导致AS患者的严重残疾,其动力学机制和生物力学分布尚不明确。AS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手术仍颇具难度,THA术后患者行走功能状况、康复情况和社会参与程度也尚不完全明确。我们针对AS累及髋关节患者进行三维步态分析及动力学仿真研究,并对THA术后社会参与度和步态进行分析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