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房炎是由于病原菌侵入奶牛乳腺引起的炎症反应,不仅影响奶牛的身体健康,还降低生奶的产量与品质,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广泛使用,耐药菌株接踵而来,又给奶牛养殖者和研究学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全世界范围内奶牛乳房炎的发病率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中国尤为严重。一些小型个体养殖场,由于管理与防治方式不合理或贯彻不彻底,使奶牛乳房炎高度流行,因此研究该病在个体奶牛场的流行情况及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对辽宁地区8个城市的27个个体奶牛场进行流行病学统计,采用资料统计的方式发现该地区临床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4.27%和1.46%,采用CMT试剂检测及体细胞计数的方法,确定隐性型乳房炎的头发病率和乳区发病率分别为53.77%和25.10%。在这些个体奶牛场中,设置卧床的奶牛场的乳房炎发病率较没有卧床的低,采用手工挤奶的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率比机器挤奶的要低,采用全混合日粮的个体奶牛场乳房炎的发病率比未全混合的要低。本试验采集辽宁地区8个城市的27个个体奶牛场隐性型乳房炎的258个乳样进行病原菌分离,采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管鉴定后,分离出病原菌274株,其中大肠杆菌共计74株(占27.00%),沙门氏菌共计13株(占4.74%),金黄色葡萄球菌共计82株(占29.93%),链球菌共计88株(占31.13%),其他未鉴定菌为17株(占6.20%),混合感染比例高达73.64%。这8个城市主要病原菌的分布比例有所差异。本试验选择5个个体奶牛场共计348头奶牛开展为期一年的综合防治措施,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饲养管理、规范化饮水与饮食、改善挤奶环节、重视环境卫生、提高奶牛舒适度、合接种疫苗防疫、定期普查与针对性治疗等。综合防治后,结果显示无论是临床型乳房炎还是隐性型乳房炎的发病率均明显下降。本试验研究表明,辽宁各地区个体奶牛场乳房炎高度流行,主要病原菌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且呈现严重的混合感染情况,针对此结果实行基础综合防治工作可有效缓解该病的发生。此研究结果为该地区个体奶牛场奶牛乳房炎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