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研究岩骨斜坡区脑神经、血管间的关系和分布走行特点以及血管穿支的分布特点等,为临床该区域的手术入路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2.通过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并结合临床应用,观察到达岩斜区两种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差异,并探讨各自的适用范围,为临床岩斜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0具(20侧)完整成人湿性头颅标本,经红蓝硅胶分别灌注动静脉后,利用在实验室显微镜下分别模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研究岩斜区脑神经血管的走行分布特点、神经和血管间及其与周围结构间的显微解剖关系,明确到达岩斜区两种手术入路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将岩斜区可分为三部分:上岩斜区、中岩斜区和下岩斜区。1.上岩斜区:滑车神经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处距动眼神经约5.36(4.16~6.86)mm。小脑上动脉(SCA)的近端行于动眼神经的下方,常与动眼神经的下面接触,从起始部到接触点SCA的长度约4.20(1.00~7.52)mm。滑车神经与SCA接触点距起源约17.01(4.25~30.60)mm,距SCA起源约24.00(13.20~38.00)mm。2.中岩斜区:BA的走行变异较大,高位的BA头端在本组占26.30%,BA在全程发出桥支供应桥脑的腹侧或外侧。起于距椎动脉起点约6.48(3.94-10.68)mm处,管径约1.48(0.70-2.02)mm。3.下岩斜区:本组20侧中的小脑后下动脉(PICA)有12侧起源于椎动脉,有8侧起源于基底动脉。PICA起点位于延髓前方距基底动脉起点约13.46mm处,管径约1.08mm,水平向后外行,经过舌下神经根止于下橄榄最突出部。4.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约6.82±1.81mm。5.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本组20侧测量岩乙状窦交叉点(PS点)到后半规管最后部的距离约10.48±0.42mm,后半规管最外侧与乳突外表面的最近距离是13.86±1.98mm,在此范围内可安全切除岩骨外侧部;本组10例测量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暴露trautman三角的面积平均为243.5±26.1mm。结论:1.由于高位BA头端和PICA颅外段起源的存在,在从事相关岩斜区手术前,定要明确BA头端与鞍背、PICA与椎动脉的关系。2.后半规管最外侧到乳突外表面的距离可指导较安全地磨除岩骨外侧壁,后半规管最后部到乙状窦沟前壁及岩骨后壁距离可指导磨除岩骨的后下壁。3.颞下经小脑幕入路主要适用于上、中斜坡及岩尖部位的病变;手术中需要上抬颞叶,可能会损伤Labbe静脉和三叉神经。4.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可适用于上、中、下斜坡和岩骨尖的病变,较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具有牵拉脑组织轻,术野浅,显露广的优点;但是术中操作时间长,可能会引起面瘫、听力障碍。5.处理岩骨斜坡区占位病变,还需要根据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肿瘤起源从而采用相应的手术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