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视野下的西方艺术传播理论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mill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传播形态,从一开始就与将社会与文化视为关键概念的人类学密切相关。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传播研究大多基于“田野”而非“书斋”,它的实证特色明显有别于来自艺术理论家、传播学家以及哲学家所采用的视角和方法。本文第一章在简要回顾人类学历史中一些关键时期学术流派的艺术观念后,对零散的隐含在人类学经验解读中“千丝万缕”的有关艺术传播内容进行发掘、梳理和整合。这些内容既包括人类学对艺术传播过程的几个重要问题,如艺术传播模式、艺术传播特质以及艺术传播信息层级的研究成果,也包括人类学家对一些艺术传播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本文旨在通过历史研究途径,对人类学视野下的艺术观的嬗变和艺术传播研究范式的转换达成基本认识,也为本文的研究划定范围和边界。接下来,以散点透视的方式,考察人类学理论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交换、仪式和语境中与“艺术传播”构连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对三个在内在逻辑上存在并列关系、学理发展中兼具层递和交叉关系的子命题——礼物交换、仪式传播和艺术挪用与艺术传播研究的亲密互动进行深入地分析和阐释。第二章以人类学礼物交换理论为起点,讨论礼物交换理论在艺术传播理论与实践中的活态运用。基于礼物交换理论,艺术传播可以被视为一套“总体呈献体系”。艺术品不仅是承载艺术信息,作为交换和传播的中介物,也是传播主体思想的物质化呈现——“艺术品即是人”。当代艺术实践和艺术批评以礼物循环模式为灵感和主题产生了精彩的艺术创作和品评,激活了“礼物精神”,使之成为艺术传播的动力源。在当代艺术传播过程中,艺术家不再是唯一的创作者和传播者,观众也不再是只是被动旁观和接受的沉默受众,两者转变为艺术传播共同的“参与者”,在和谐与冲突并存的艺术情境中互相合作、共同参与、协同作用于艺术传播进程。第三章将目光转向人类学仪式领域。仪式与艺术是同源异流的关系,两者在发生学意义上互动共生,在行为学层面相似相通,先天存在内在的亲缘关系。就表演而言,仪式表演和戏剧(艺术)表演之间既有沿袭与融通,也有创新与对立。“仪式传播”作为仪式研究关键命题,无论是与人类学的涵括关系,还是与传播学的紧密关联都是不言自明的,仪式传播研究与艺术传播理论研究之间既存在同构和相互契合的因素,又有异质和冲突的方面,是异质同构的辩证关系,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信息类型、媒介意涵、符号意义和创新。仪式传播理论框架与研究范式可以为艺术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可资参考的创新性分析思路。第四章探讨的是“现实问题”,以跨文化传播语境中的艺术挪用作为研究对象。这一章试图解决的问题是,充分发挥了人的能动性的艺术挪用行为,包含哪些类型,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是运用何种传播策略来塑造艺术形象以适应跨文化传播,其背后蕴涵的内在逻辑和根本动机是什么,又会产生怎样的传播效果和现实影响?人类学在艺术挪用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艺术挪用的定义、类型和行为策略等方面的理论思辨和田野实证,为反思艺术传播的能动性问题和“解密”当今商业化的多元世界中日益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作了经验模式的铺垫,消除对艺术传播现象“通感式”认识,以求能更严谨、更具体和更深入地理解艺术传播。本文选择在人类学广泛的视野下研究艺术传播问题,借重人类学丰富的理论成果和鲜活的民族志资源,以及田野调查、跨文化传播、语境研究等方法,以“史”为经,以“论”为纬,在“史”与“论”的交叉之处,深入挖掘和系统分析人类学领域与艺术传播构连的关键时期和关键话语,在不断地反思与对比中拓宽艺术传播研究潜在的学术空间,为艺术传播研究提供学理分析的新思路,为艺术传播学提供建构独立学科体系的新视角。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 cell,PaSC)是胰腺区域中发现的具有外分泌功能的多样细胞,PaSC激活后可转化为肌成纤维样细胞,多项研究提示活化的PaSC是病理条件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蛋白的主要来源,促进胰腺纤维化。作为慢性胰腺炎重要的组织病理学特征,胰腺纤维化也是引起胰腺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并且和胰腺癌的发生和进展密切
研究背景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意志活动减退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精神疾病。目前全球约有3.5亿人受其困扰。该病常反复发作,已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重大精神疾患。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预计,到2030年MDD将升至全球疾病总负担的首位。目前对于抑郁症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现行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规模不断壮大,渐已成为影响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格局的关键力量。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OFDI的发展又迎来新的高潮。2019年,中国OFDI流量为1171.2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8.91%,位居世界第四;存量为20994亿美元,占世界比重为6.07%,位列世界第三
中国自2007年掀起了高铁建设热潮,截至2019年高铁营业里程已超3.5万公里,日开行5000多对高铁班次,高铁服务覆盖了200多个城市。高速铁路发展加速了要素流动和信息传播,改变了铁路运输能力不足的历史面貌,对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与日俱增的影响。这种影响效应是什么?又是如何形成的?既有研究对这两个问题展开了丰富的研究,但结论并不一致,且对影响效应的形成机制认识也不清晰,这为本文的研究留下了扩展空间。
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适用住房的设计和建造工作迎来巨大挑战。这一挑战在非洲东部国家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体现的尤为明显。工业化住宅系统(IHS)是基于工厂生产-现场装配技术的有效建筑方法,能够实现快速、经济、高效的住宅开发与建设。受此启发,本论文旨在理解、分析并研究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在经济适用住房有着大量需求的情况下,本研究旨在对应用工业化住宅系统的经济适
马克思《资本论》中城市生活思想是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历来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及组织形式,而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越来越多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当中。深入探寻马克思《资本论》中丰富的城市生活思想,对于践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新时代使命要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马克思《资本论》中城市生活思想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论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越加凸显。低收入问题是我国民生问题的短板,关注低收入群体,坚持公平正义,不仅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城市空间不断重构和扩张、现代交通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移动性大大增强,个体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城市的社会空间研究呈现更多的复杂性。
在自然界众多的音声当中,“风声”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它的特殊性首先在于风的不可视性这一客观事实,风之声往往是通过其所接触的媒介而发声的,即“随物附声”。因此,风声并不是一种同质化的声音,其内部种类、层次和结构都十分丰富。具体说来,风声意象可以依据声源(松声、竹声、铎声等)、时间(如春风声、秋风声等)、及空间(东风声、西风声、北风声等)进行分类。由于风声是自然普遍存在的客观物象之一,远古先民很早便认识
在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迁徙是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口流动与迁徙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自2016年开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加快了农民进城的速度,大大扩充了农民进城的规模。与传统的城市化建设不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不是物而是人,是进城人口的本地化,是农民的市民化。我国的城镇化推进速度之快令世界惊叹,但也埋下了隐患。在行政目标高效
土地混合利用理念自复苏以来一直是旧城中心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与目标。当前我国正面临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时刻,在国家严控新增用地指标、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既有建成区的功能提升与结构调整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土地混合利用因具备多维度可持续效应潜力,也就成为当前我国旧城中心区更新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既往的土地混合利用研究与实践长期固化于“功能混合”理念框架,缺乏“通过城市更新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