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苗族社会里,成人与成家常常密不可分,成人与成家是每个人都必经的阶段,本文通过对黔中高地“里蒙”这一苗族支系的婚姻仪式研究,来探讨“里蒙”苗人对于成人与成家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成人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在“里蒙”苗人观念里,12岁是成人的起点。对于“里蒙”苗人来讲,十二岁是青春期的开始,也是成人的起点。这时候女性开始留“洋头”,向社会释放出已达婚龄的信号,自此姑娘有权力以独立的身份进入恋爱场所的花园场,可以与来串花园的外寨小伙谈情说爱;十二岁,是能否进入祖坟的一个节点。十二岁后,去世可进入祖坟,获得了“祖先”的称谓,并享有获得后嗣祭祀的资格。自此,不论男女,都要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务。这些,都是结婚成家的必经阶段,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而成家是成人的最终确认,在“里蒙”苗人社会里,成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结婚生子,是成人的一个确认,代表着人生另一个阶段开始。
一场婚礼的举行,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更是关乎整个村寨,是村寨里的一个集体事件。“里蒙”苗人在每年中的固定日子举行婚礼,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集体婚礼”。这一特殊的婚礼形式,存在于“里蒙”苗人这一族群的原因是本文所要探求的问题之一。
婚礼仪式过程中出现的“物”,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通过对与婚礼仪式中有关的“物”的分析,来揭示“里蒙”苗人内部的社会关系。“物”的价值大小对应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物”的等级昭示了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糯米因其产量较粳稻与籼稻低,成为社会的“奢侈品”。人们赋予了糯食更多的文化内涵。如果说粳米和籼稻是供人们充饥的粮物,那么糯食是社会内部通行的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流动的“礼物”。糯米具有黏性,因而起着一种联结的作用。也因其黏性,具有一种隔离的作用。在婚礼仪式中,通过糯食的分割,新娘从娘家分割出去,通过糯食的联结,新娘聚合入夫家。这个分割与联结,同样体现在“里蒙”苗人的意识形态里。随着新娘聚合进夫家,新娘在娘家失去了祖先的鬼魂保佑,也失去了死后进入娘家祖坟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获得夫家祖先鬼魂的保佑,获得死后进入夫家祖坟的权力。除此之外,在婚礼仪式中的“鸡、鸭”还代表了种族延续的祈愿。在“里蒙”苗人社会,鸡、鸭是常见的家禽,鸡鸭一次性孵化出许多幼雏,因而是多产的象征。在“里蒙”苗人的文化里,猪腿是整头猪中最好的部位,新郎新娘双方通过猪腿的转换(结婚时新娘送猪腿到新郎家,回门时新郎回赠猪腿到新娘家),代表着对对方的尊重。猪腿在所有的礼物当中价值最大,并且猪腿仅限于新郎新娘两个家庭食用,代表着在两家缔结的姻亲关系在所有派生出的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最重要的。婚礼仪式最后的环节“挂红”,则是两个村寨的互动,寨际关系在此时建立。
婚礼过后,男女的社会身份发生了转变,权力与义务也发生了变化。新娘从娘家分裂出去,新郎从原来的家里逐渐抽离出来,两者组成了新的家庭。
“里蒙”苗人的集体婚礼,明显的体现出他们的村寨秩序。婚礼是整个村寨的事,在举行婚礼时,整个村寨要遵循着世代流传的习俗规则,举行婚礼当天,要等村寨里的新郎都接亲回来,外嫁的姑娘才能出门,在此遵循的是一种“先娶进、后嫁出”的原则。同一村寨里,男子接亲和姑娘外嫁,都要按照“先辈分、后年龄”的习俗。这些关于嫁娶的规则习俗,鬼师和寨老在其中起着管理者的角色。村寨里娶妻、嫁女的都要提前告知寨老和鬼师,之后寨老和鬼师按照辈分、年龄来确定先后顺序与时间。“里蒙”苗人社会内部着鲜明的秩序,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墨守着这秩序。
通过“里蒙”苗人的集体婚礼,我们可以瞥见,在他们观念里,村寨就是一个大家庭。鬼师和寨老是两个大家长。
成人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在“里蒙”苗人观念里,12岁是成人的起点。对于“里蒙”苗人来讲,十二岁是青春期的开始,也是成人的起点。这时候女性开始留“洋头”,向社会释放出已达婚龄的信号,自此姑娘有权力以独立的身份进入恋爱场所的花园场,可以与来串花园的外寨小伙谈情说爱;十二岁,是能否进入祖坟的一个节点。十二岁后,去世可进入祖坟,获得了“祖先”的称谓,并享有获得后嗣祭祀的资格。自此,不论男女,都要开始承担家庭的部分劳务。这些,都是结婚成家的必经阶段,是成家的基础和前提。而成家是成人的最终确认,在“里蒙”苗人社会里,成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结婚生子,是成人的一个确认,代表着人生另一个阶段开始。
一场婚礼的举行,不仅仅关乎一个家庭,更是关乎整个村寨,是村寨里的一个集体事件。“里蒙”苗人在每年中的固定日子举行婚礼,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集体婚礼”。这一特殊的婚礼形式,存在于“里蒙”苗人这一族群的原因是本文所要探求的问题之一。
婚礼仪式过程中出现的“物”,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通过对与婚礼仪式中有关的“物”的分析,来揭示“里蒙”苗人内部的社会关系。“物”的价值大小对应着相应的社会关系,“物”的等级昭示了社会关系的亲疏远近。糯米因其产量较粳稻与籼稻低,成为社会的“奢侈品”。人们赋予了糯食更多的文化内涵。如果说粳米和籼稻是供人们充饥的粮物,那么糯食是社会内部通行的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流动的“礼物”。糯米具有黏性,因而起着一种联结的作用。也因其黏性,具有一种隔离的作用。在婚礼仪式中,通过糯食的分割,新娘从娘家分割出去,通过糯食的联结,新娘聚合入夫家。这个分割与联结,同样体现在“里蒙”苗人的意识形态里。随着新娘聚合进夫家,新娘在娘家失去了祖先的鬼魂保佑,也失去了死后进入娘家祖坟的权力。取而代之的是,获得夫家祖先鬼魂的保佑,获得死后进入夫家祖坟的权力。除此之外,在婚礼仪式中的“鸡、鸭”还代表了种族延续的祈愿。在“里蒙”苗人社会,鸡、鸭是常见的家禽,鸡鸭一次性孵化出许多幼雏,因而是多产的象征。在“里蒙”苗人的文化里,猪腿是整头猪中最好的部位,新郎新娘双方通过猪腿的转换(结婚时新娘送猪腿到新郎家,回门时新郎回赠猪腿到新娘家),代表着对对方的尊重。猪腿在所有的礼物当中价值最大,并且猪腿仅限于新郎新娘两个家庭食用,代表着在两家缔结的姻亲关系在所有派生出的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最重要的。婚礼仪式最后的环节“挂红”,则是两个村寨的互动,寨际关系在此时建立。
婚礼过后,男女的社会身份发生了转变,权力与义务也发生了变化。新娘从娘家分裂出去,新郎从原来的家里逐渐抽离出来,两者组成了新的家庭。
“里蒙”苗人的集体婚礼,明显的体现出他们的村寨秩序。婚礼是整个村寨的事,在举行婚礼时,整个村寨要遵循着世代流传的习俗规则,举行婚礼当天,要等村寨里的新郎都接亲回来,外嫁的姑娘才能出门,在此遵循的是一种“先娶进、后嫁出”的原则。同一村寨里,男子接亲和姑娘外嫁,都要按照“先辈分、后年龄”的习俗。这些关于嫁娶的规则习俗,鬼师和寨老在其中起着管理者的角色。村寨里娶妻、嫁女的都要提前告知寨老和鬼师,之后寨老和鬼师按照辈分、年龄来确定先后顺序与时间。“里蒙”苗人社会内部着鲜明的秩序,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墨守着这秩序。
通过“里蒙”苗人的集体婚礼,我们可以瞥见,在他们观念里,村寨就是一个大家庭。鬼师和寨老是两个大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