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应论强调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做出动态选择的过程,而韵律作为戏剧语言的内在语音结构,对戏剧文本在表演过程中的发音、演唱、情感表现等方面有重要影响,是戏剧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在中国传统戏剧英译过程中,文本韵律的保持程度对还原原剧作文化、语言与戏剧特点至关重要,决定戏剧舞台表演能否成功。文献研究表明,戏剧翻译相关研究主要关注戏剧原文与译文文本对等、语用要素再现和文化对比,而对于作品是否保持原剧作的韵律特征、翻译文本是否适合舞台表演关注较少。对此,本研究以中国传统戏剧经典《西厢记》的《长亭送别》一幕为例,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结合韵律音系学研究方法,从结构顺应和语境顺应两方面探究中国传统戏剧翻译的韵律规范。 为保证研究客观性,本文采用语料库数据驱动的研究方法,选取吴晓铃等校注《西厢记·长亭送别》为源语文本,熊式一、StephenH.West和许渊冲的三个英译本为目的语文本,借助语音合成软件InterPhonic5.0完成文字-语音转换。研究选取时长和音高作为分析参数,借助Praat提取文件时长、起始音高、结尾音高作为数据驱动研究对象。根据数据结果差异研究目的语文本对源于文本的韵律顺应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长结构方面,Xiong译本解释充分,但语句时长普遍过长。在被考察的149句唱词中West译本平均时长最短,最短句中76句来自West译本、40句来自许译本,33句来自Xiong译本。但是结合语境分析发现West译本中部分语句过短,制约了人物情感的充分表达。因此,结合语境因素和舞台表达效果,研究发现熊译本和许译本中顺应舞台表演的唱词数量分别为44和69句,这些唱词在时长和表现人物情感方面更好的顺应了原语文本。(2)在音高结构方面,本研究主要从语句调域、音高起伏度两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与原文和其他两译本相比,许译本整体调域变化最为明显,音高起伏位置,幅度更顺应源语文本。综合语境因素考察,许译本语句中大幅度的音高变化更加顺应剧作人物的情感表达,更适合舞台表演。 本研究运用语料库数据驱动方法,以顺应论为分析理论基础,结合韵律音系学研究方法,探索中国传统戏剧《西厢记》及其翻译的韵律特征,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戏剧及其翻译研究和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