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工程结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大型机械结构系统越来越复杂多样,机械系统的振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作用在系统结构上的动载荷的获取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车辆在运行中轮轨力的检测对于车辆运行安全性能的评判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动载荷识别技术对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轮轨力进行识别不仅对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也是目前载荷识别技术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将载荷识别方法应用到轨道车辆系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工程结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大型机械结构系统越来越复杂多样,机械系统的振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作用在系统结构上的动载荷的获取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车辆在运行中轮轨力的检测对于车辆运行安全性能的评判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动载荷识别技术对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轮轨力进行识别不仅对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也是目前载荷识别技术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将载荷识别方法应用到轨道车辆系统上,基于结构动力学理论建立了适用于轨道车辆系统的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载荷识别模型,对轨道车辆轮轨垂向力与横向力进行了识别,并根据识别结果对车辆运行安全性进行了分析。(1)在时域中利用duhamel积分推导了一种单自由度振动系统载荷识别方法,通过模态坐标变换,将系统多自由度振动方程解耦,建立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载荷识别模型,通过两个算例进行验证,证明了识别方法的正确性。(2)将多自由度振动系统载荷识别模型应用于车辆轨道系统中,通过对车辆垂向振动与横向振动模型进行适当的简化,结合相关车辆运动方程,建立车辆轮轨力识别模型。在保证SIMPACK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正确的前提下,以轴箱连接点的位移作为识别模型输入,分别对车辆轮轨垂向力和横向力进行了识别,并在时域与频域两个方面上将识别车辆轮轨力与仿真结果进行比对。通过在100km/h和250km/h两种速度下的识别结果证明了识别模型的正确性及其结果的精确性。(3)通过对车辆运行过程中轮对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根据从识别模型获取的车辆轮对的垂向力与横向力来计算轮对左右车轮的垂向力;将车轮视为一个单自由度振动系统,根据轮对与构架轴箱连接点的相对位移对车轮横向力进行快速识别计算。根据车轮垂向力与车轮横向力的识别结果计算车轮脱轨系数与轮重减载率,并与SIMPACK仿真结果进行比较,两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说明通过载荷识别模型得到的结果可以为轨道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长非编码RNA(lncRNA)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中长度超过200核苷酸(nt)的非编码RNA(nc RNA)。近些年研究发现lncRNA在疾病的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两者的关系还没有完全清
目前,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体育运动比赛进行评估已经成为了当今提升竞技成绩的重要手段,但在对于沙滩排球比赛的分析与评估却仍然停留在传统观看回放进行总结的层面,缺少自动
目标跟踪是计算机视觉中的关键问题,传统相关滤波的跟踪算法对于目标发生遮挡和尺度快速变化时跟踪精准度较差,而结合深度学习的相关滤波跟踪算法训练时间较长,无法实时地对
本文研究两台流水机环境下带有公共交付期的最大化(加权)加工收益调度问题,即在满足公共交付期这一约束条件下将工件安排在两台流水机上加工,通过合理安排工件的加工顺序以得到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但与此同时,网络安全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复合攻击作为非法网络行为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其强大的攻击能
论文通过对列车碰撞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研究列车碰撞爬车机理,并建立了车辆-轨道碰撞动力学参数化仿真平台,验证仿真结果准确性后,基于所建立的参数化仿真平台,以车轮抬升量为评价指标,研究列车参数对爬车行为的影响,根据研究结果为列车耐撞性设计中的列车参数设计提供指导建议,以抑制列车碰撞后爬车行为的发生。首先,参考典型车辆动力学模型,根据两列车在平直轨道上发生完全对心碰撞的运动行为和力学特性,建立了车辆模型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并且分享信息,其中最为广泛的信息就是地理信息。地理信息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已经成
泥沙的冲刷和淤积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经济腾飞,但人类活动也强烈影响着河流输沙量的变化和海岸线的进退,泥沙促淤愈来愈演变
为了在无阻尼、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中对大型可展开式空间柔性索网结构中索网的振动进行被动控制,本文作者基于谐振分流电路被动控制理论,利用PVDF压电薄膜材料设计了一种筒状柔性压电薄膜阻尼结构。其外接电路的电极可以有两种形式,分别用来吸收弦索纵向振动与弦索横向振动时的动能。两片电极分别分布在筒状压电薄膜内外两侧并外接谐振分流电路的压电薄膜阻尼系统称为盘卷式压电薄膜阻尼系统,若干片长条状电极均匀分布在筒状压
在动态接入网络中,一些网络实体,如成员节点,接入点(AP)通常具有移动性,这会导致与网络关联节点的连接频繁变化,节点间的信道状况不稳定,影响网络性能。针对网络的动态性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