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C-KIT受体是一种由C-KIT原癌基因编码的Ⅲ型跨膜受体酪氨酸激酶,其配体为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C-KIT基因突变引起C-KIT受体的持续活化,从而赋予了造血前体细胞增殖或生存优势。至今有多篇文章报道了在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core binding factor-AML, CBF-AML)患者中C-KIT基因第8和17号外显子突变的发生率较高,成为目前CBF-AML患者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且发生C-KIT基因突变的CBF-AML患者具有相对特异的临床特征和预后。鉴于现阶段国内尚无大样本病例的相关临床研究,我们收集了78例成人伴t(8;21)AML-M2患者的初诊骨髓标本,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研究:(1)检测C-KIT基因第8和第17号外显子突变在78例伴t(8;21)AML-M2患者中的发生率及突变类型;(2)分析C-KIT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了解此基因突变对临床预后的影响;(3)同时检测了JAK2V617F基因突变,了解这两种基因突变发生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病例与方法】78例成人t(8;21)AML-M2患者来自2004年2月~2008年1月我单位住院或门诊初诊病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35例;年龄在14~77岁之间,中位年龄为37岁。所有患者经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检查确诊。主要研究方法为:(1)应用基因组DNA-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扩增C-KIT基因第8和17号外显子,将PCR产物回收纯化后进行基因测序;(2)分析78例t(8;21)M2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了解C-KIT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3)随访上述患者了解其对治疗的反应、持续缓解以及生存情况,分析C-KIT基因突变对患者预后的影响;(4)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llele- specific PCR, AS-PCR)方法检测此78例患者的JAK2V617F基因突变发生情况,综合分析其临床资料了解两种基因突变发生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8例伴t(8;21)M2患者中共检出27例(34.6%)发生了C-KIT基因突变(mutKIT),其中21例为17号外显子突变(mutated KIT in 17 exon,mutKIT17),5例为8号外显子突变(mutated KIT in 8 exon,mutKIT8),1例8号与17号外显子均具有突变。C-KIT突变主要表现为点突变或复杂的插入、缺失型突变两大类型,在这些突变中最常见的是位于C-KIT激酶功能域的D816突变占55.6%(15/27) ,并新发现了一种基因突变(D816delinsVVA)。C-KIT突变型(mutKIT)与野生型(wide-type C-KIT,wtKIT)组患者相比较,前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较高(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CD117表达水平以及年龄、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诱导治疗缓解(CR)率相近,mutKIT组患者的2年持续缓解(CCR)率明显低于wtKIT组(分别23.9%与55.6%,P<0.05),但2年总生存(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33.3%与58.0%,P>0.05);亚组分析显示mutKIT17组患者的2年CCR率与OS率均明显低于wtKIT组(P<0.05)。在78例伴t(8;21)M2患者中,6例(7.7%)发生了JAK2V617F突变,无1例患者mutKIT和JAK2V617F同时发生。mutKIT/JAK2V617F组与wtKIT/JAK2组患者相比较,前者的白细胞数较高(P<0.05),两者的CR率相近,前者的2年CCR率明显低于后者(分别26.7%与56.1%,P<0.05),但2年总生存(OS)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4.8%与58.6%,P>0.05)。【结论】成人伴t(8;21)M2患者中C-KIT基因第8和17号外显子的突变类型多样,其中C-KIT基因密码子D816突变较多见。C-KIT基因突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高,CD117表达水平与C-KIT基因突变状态无明显相关性;伴有C-KIT突变尤其17号外显子突变的患者易复发,预后差。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的相关基因突变(C-KIT与JAK2V617F基因突变)在伴t(8;21) M2型AML患者中常见,其中C-KIT突变更为多见,但同一类的两种基因突变很少会发生于同一例患者;伴有此类基因突变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高,预后较差。然而,由于JAK2V617F突变患者例数较少,尚不能明确其对此型白血病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鉴于蛋白酪氨酸激酶家族的相关基因突变在伴t(8;21)M2型AML患者中多见,同时伴有此突变患者预后不良,它们很可能是此型AML发生发展的一个“二次打击”基因事件,因此,筛查此类基因突变对于今后的靶向治疗以及了解临床预后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