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活动的密度体现在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这两个方面,从马歇尔的外部经济理论开始,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影响。然而,近年来国内外服务业发展均表现出更趋集中的趋势,地方化特征突出。经济新常态下,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居于首位,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行业和地区层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劳动生产率的发展现状,并致力于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所裨益。本文基于外部性理论、增长极理论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和集聚特征,从专业化经济、知识外溢和持续创新三条路径探索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机理。首先,同类型或者具有上下游关系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某一区域相互吸引、互相学习,形成集聚,产生一定的产业化趋势,从而提高当地的生产率;其次,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企业内部的知识就会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网络或当地的劳动力市场形成高度频繁的知识流动,进而形成溢出效应;最后,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降低了信息的搜寻成本,社会分工更加细化,形成了持续创新,最终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本文选取了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在实证方面加入集聚的一阶滞后项,利用SYS-GMM实证方法进行分析,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其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从行业层面来看,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具有高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等特征,它的集聚会利用知识外溢等效应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因此它的集聚所带来的正外部性比低端生产性服务业强。同时,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五个行业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最高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最低的。针对实证所得出的结论,本文提出了三点政策建议。第一,考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滞后性,制定出预测模型,推测产业政策所产生的效果;第二,注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行业异质性,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战略;第三,努力提高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地引进外资,优化创新环境,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