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普罗宁是一种带有巯基的甘氨酸衍生物,化学名称为N—(2—巯基丙酰基)—甘氨酸。硫普罗宁通过侧链的游离活性巯基可在体内发挥多种的药理效应,临床上长期用于治疗肝炎、肝损伤以及胱氨酸尿症等,此外硫普罗宁还可通过清除眼内过量的自由基而抑制晶体蛋白的凝聚,对老年性早期白内障具有较好的疗效。传统滴眼剂存在被泪液清除快、生物利用度低等问题。相比之下,原位凝胶以溶液状态给药后立即在用药部位发生相转变,形成非化学交联的半固体制剂,完美的融合了溶液与凝胶剂的优点。本文以硫普罗宁为模型药,从研究药物的角膜透过性入手,制备具有适宜胶凝温度的原位凝胶,并对凝胶中药物的释放行为、制剂的相关性质、对硒性白内障的延缓作用以及房水药物动力学进行了考察。将pH值调至偏酸性(pH5.8),并且加入0.05%亚硫酸氢钠和EDTA可明显提高硫普罗宁在水中的稳定性。硫普罗宁透过离体角膜的扩散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特征,pH5~8范围内pH值改变对硫普罗宁的角膜透过能力无明显影响。0.075%水溶性氮酮使硫普罗宁的表观透过系数增大了2.03倍,进一步增大氮酮的浓度则表现出明显的角膜刺激性。根据眼部用药的体内特征,采用无膜溶出模型,同时考察凝胶溶蚀及药物释放行为。泊洛沙姆凝胶中药物的释放完全受溶蚀控制,且二者均遵循零级动力学过程。合并应用透明质酸钠,则药物释放先于溶蚀进行。释放面积、振荡频率与透明质酸钠的用量可影响凝胶溶蚀与药物释放。以22%泊洛沙姆407和6%泊洛沙姆188为基质,加入0.2%透明质酸钠制得的硫普罗宁原位凝胶具有适宜的胶凝温度和一定的缓释作用,其与硫普罗宁水溶液的角膜表观透过系数分别为15.43 cm·s-1、17.39 cm·s-1,角膜前滞留时间分别为130 min和7 min。两种制剂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未见体内刺激性,符合眼用制剂的要求。以硒性白内障大鼠为模型,考察和比较了硫普罗宁普通滴眼液和硫普罗宁原位凝胶的抗白内障作用,结果高剂量组的硫普罗宁原位凝胶和普通水溶液分别使白内障的发病时间推迟了6d、4d,中、高剂量组硫普罗宁原位凝胶作用效果均优于水溶液组。采用兔眼连续取样技术考察了局部给药后的房水药物动力学。原位凝胶组的房水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水溶液组的1.59倍,且峰浓度(Cmax)增大,达峰时间(Tmax)推迟,峰形拓宽,显著提高了硫普罗宁的生物利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