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认为,在当今商品充斥的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存在日愈符号化,传统的审美功利性内容正在发生转变:商品的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功利性正在让位于商品的符号属性所带来的功利性,并由此带来了人们审美趣味的相对性等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化以及商品符号化内在心理机制的揭示,本文指出,人们对商品的审美趣味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功利性内容。另一方面,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需要事实上是和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商品的符号化,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生产、销售和购买商品,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文第一部分结合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货币对人的异化的论述,指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由于商品的符号化功能的实现,人们对物的批判已经转向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批判。
第二部分借助于拉康的精神语义分析理论,本文指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由于人的主体认证或者说身份认同的需要,人们的消费事实上是个体欲望的外化、客观化和自然化,这种欲望的外化、客观化和自然化,遵循的是一种符号化的逻辑。在这一逻辑前提之下,审美的功利性内容发生了转变,即商品的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审美功利性让位于由商品的符号属性所带来的审美功利性,即审美功利性内容的“移位”。
第三部分结合现代消费理论、精神语义分析以及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审美风格以及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审美的功利性事实上是一个相对化的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功利性内容。在当今消费社会,审美的功利性需要事实上是和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第四部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西方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中的审美的相对化问题进行总体评述,并揭示在符号学哲学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美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