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消费社会中审美趣味的功利性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认为,在当今商品充斥的消费社会中,商品的存在日愈符号化,传统的审美功利性内容正在发生转变:商品的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功利性正在让位于商品的符号属性所带来的功利性,并由此带来了人们审美趣味的相对性等一系列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对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化以及商品符号化内在心理机制的揭示,本文指出,人们对商品的审美趣味是不断地变化着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审美功利性内容。另一方面,在当今消费社会中,审美的功利性需要事实上是和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商品的符号化,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的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生产、销售和购买商品,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论文第一部分结合马克思《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货币对人的异化的论述,指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由于商品的符号化功能的实现,人们对物的批判已经转向对物的符号价值的批判。 第二部分借助于拉康的精神语义分析理论,本文指出,在现代消费社会中,由于人的主体认证或者说身份认同的需要,人们的消费事实上是个体欲望的外化、客观化和自然化,这种欲望的外化、客观化和自然化,遵循的是一种符号化的逻辑。在这一逻辑前提之下,审美的功利性内容发生了转变,即商品的物质属性所带来的审美功利性让位于由商品的符号属性所带来的审美功利性,即审美功利性内容的“移位”。 第三部分结合现代消费理论、精神语义分析以及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从美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对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广告、审美风格以及审美趣味的功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指出审美的功利性事实上是一个相对化的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审美功利性内容。在当今消费社会,审美的功利性需要事实上是和个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等等问题密切相关的。 第四部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西方的消费文化以及消费文化中的审美的相对化问题进行总体评述,并揭示在符号学哲学和文化背景中,人们对美学的一个基本的认识模式。
其他文献
近代,资本主义鼎盛的西方往往带着居高临下的文化眼光来审视东方文明,将其塑造成先进与理性的对立面,成为西方文明的“他者”。20世纪初出生于重庆的法国驻中国公使之子,著名记者
学位
海明威小说中有四部重要的代表性作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被公认为是20世纪的经典之作。本论文主要从文艺心理学(也即心理美
“男子作闺音”是中国古代诗学一个普遍而独特命题,是一个跨越修辞、政治、性别、身份的复杂呈现。本文尝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对这种现象进行梳理、阐释与反思。 第一章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格非从1986年的处女作《追忆乌攸先生》到1990年代初期的《敌人》《边缘》等先锋小说作品。笔者试图从格非先锋小说的“空白”入手,对格非先锋小说可能具有
学位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复仇主题一直是世界文学的主题之一,在深广的民俗学背景下,它超越了民族、国家和时代的界限,渗透到神话、史诗、小说、戏剧等众多的文学体裁。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以复仇为主题的作
学位
草甘膦飘移到敏感作物大豆田,会造成对大豆的伤害和产量降低。为解决这一生产实际问题,对飘移控制剂控制草甘膦飘移及除草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飘移控制剂不改变
施叔青可谓是华文文学界的“常青树”,自上世纪60年代初踏入台湾文坛迄今,创作时间横跨四十年,地点穿越台、港、美三地,成果益发显著。近年来施叔青的创作越来越多地受到评论界的
学位
我国的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目前存在着内心迷茫与淡薄价值观的问题,伴随着我国逐年上升的自杀率,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进行渗透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而作为教学的“第一阵地”——
提起国网临朐县供电公司刘振清这个名字,大家对他都十分信服,原因是他的“艺研苑书画协会”在临朐县城乃至潍坊小有名气。刘振清是临朐县供电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在岗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