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研究材料为新疆吐鲁番市加依墓地出土的青铜-早期铁器时代居民骨骼遗存中的牙齿标本。吐鲁番加依墓地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加依村南3公里的一处地势北高南低的戈壁台地上,占地面积共计15万平方米。2013年底至2014年初,吐鲁番学研究院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青铜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墓葬217座。该墓地布局严谨有序,墓与墓之间不存在叠压和打破的关系。墓葬形制主要为椭圆形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部分晚期墓葬尚可见到封土堆。葬式则以单人葬居多,多人合葬仅见个例;仰身屈肢葬占多数,侧身屈肢葬亦占一定比例。根据墓地所在位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加依墓地的绝对年代约在公元前10世纪至前2世纪间,属于主要分布在博格达山南北山前地带或山谷之间的苏贝希文化遗存。苏贝希文化是迄今为止吐鲁番盆地及其周边发现的唯一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目前经过正式发掘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阿拉沟古墓群、苏贝希遗址及古墓群、艾丁湖墓地、洋海墓地、胜金店墓地等。加依墓地的发现为研究吐鲁番盆地青铜-铁器时代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本文以加依墓地出土人类骨骼遗存中出土的69例青壮年个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保存状态较好、齿列位置明确的牙齿标本的磨耗模式(主要从磨耗等级、偏斜式磨耗程度与微磨耗痕迹三个部分)和上下颌口腔疾病与特征进行了观察、统计和分析,并参考了相关民族学调查、考古发现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对加依墓地居民复杂的牙齿磨耗形态和口腔疾病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进而对该人群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模式提出了推测。本文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介绍加依墓地周边的自然地理概况,以及考古学和历史学研究背景。第二章为牙齿磨耗等级研究,系采用美国学者Smith的分级标准对1115枚牙齿磨耗程度进行了观察、统计和数据分析。第三章为臼齿偏斜式磨耗现象的量化研究,系采用磨耗方向指数(IWO)对367件臼齿标本的偏斜程度进行了评估。第四章则运用了牙齿微磨耗痕迹的研究方法,选取该人群中10个磨耗相对较轻、釉质面保存状态较好、口腔状态较为健康的不同个体的第一或第二臼齿的颊侧面,利用数码显微镜对视野面积为1mm2的区域内的微磨耗条痕进行了观察和统计,计算出LH/LV值(即水平方向条痕长度与垂直方向条痕长度之比)并将之与已知食物结构和经济模式的现代对比组进行对比。第五章是对该人群的上下颌和牙齿上所发现的其他特殊磨耗现象与口腔疾病所进行的观察和统计,包括下颌臼齿的倾斜式磨耗、门齿的唇侧磨耗、龋齿、下颌骨质隆起、牙齿生前脱落、牙结石、牙周病和根尖脓肿。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部分,对前面五章所得到的推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学资料和现代医学研究成果等对加依墓地居民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模式进行了综合性的探讨。研究表明,加依墓地居民的食物类型总体较为坚硬,食物结构中肉类食物较多。磨耗等级与偏斜式磨耗程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暗示男性作为游牧生活方式的主要践行者,对硬质食物的依赖可能比女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