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资本市场IPO上市申请手续繁琐、周期较长、条件严格,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反向购买的方式实现间接上市。现阶段我国的反向购买分为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和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实务中多数企业尽量使交易不满足构成业务的条件从而选择权益性交易原则处理反向购买。对于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合并成本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商誉或是当期损益(负商誉),商誉(负商誉)的金额主要取决于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及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两个因素,而购买方的合并成本的确定也涉及到购买日购买方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的确定,因此公允价值的运用在反向购买中显得尤为关键。反向购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反向购买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财务业绩造成的影响,本文则重点关注反向购买中负商誉的形成过程,结合案例分析实务中反向购买负商誉的初始计量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首先阐释反向购买的相关概念,包括业务、权益性交易等;其次,对比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关于反向购买所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吉安集团借壳山鹰纸业的案例分析反向购买中负商誉的确认及初始计量。同时又通过浙报控股借壳白猫股份的案例说明我国实务中采用权益性交易处理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的不足。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缺乏对“业务”的具体规定,因此实务中在判断反向购买是否构成业务时主观性很强。同时,我国会计准则也缺乏公允价值的具体实务操作指南,这使得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中商誉(负商誉)的确认也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建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应对“业务”的界定做出进一步规范,缩小权益性交易原则的运用范围并且明确权益性交易的会计处理;对反向购买交易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供更为具体的操作指引。最后,本文针对反向购买中负商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规定提出一些设想,以期能够更准确的反映负商誉的性质,也避免企业财务业绩的巨大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