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妇女画报的媒介叙事研究 ——以《解放画报》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niba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印刷技术变迁的视野出发,采用个案研究与文本分析法,试图呈现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妇女画报的媒介叙事实践。笔者将印刷技术放置到彼时社会历史情境中予以观照,探索印刷技术变革下《解放画报》的诞生与发展,分析在“技术转型阶段”,新式照相制版印刷技术对《解放画报》媒介叙事特质的影响以及《解放画报》同人叙事观念的衍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对《解放画报》叙事图文及其叙事策略的阐述,评析其媒介叙事实践带来的经验启发。笔者发现,清末民初西洋印刷技术的引入、编辑出版行业的变革、上海商业化的城市文化氛围以及“五四”时期内忧外患政治时局下知识群体的启蒙思潮等因素共同助推了《解放画报》的诞生。新式照相制版印刷技术的应用使得画报在绘画技法、图像种类以及版面设计等方面均产生了一定的新变。印刷水平的提升与印刷门槛的降低促使包括主编创者、职业撰述员、绘图员与社会中下层市民来稿者在内的《解放画报》同人形成了商业营利与社会革新并重的叙事观念。在此基础上,《解放画报》的百余位叙事主体共同谱写出了“画中有话”与“话中有画”的叙事文本,他们以图文双轨的叙事形式书写出了“妇女解放”与“社会革新”两大故事主题来关怀彼时的社会现实。面对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中下层市民大众,在叙事过程中,编辑根据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筛选,利用“蒙太奇”式的图文编排与组合来巧妙地暗示出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叙事主体采用隐喻化的叙事语言化抽象为具体,以增进读者的理解;读者、来稿者与编创者群体共同建构并维护起了一套符合彼时社会价值的规范,编辑还进一步通过编者按、文末附志等形式对部分来稿内容进行辨正与补充,进而塑造出读者关于解放与革新的共识。独特的叙事形式与办刊理念吸引了身份背景各异的叙事主体共同参与探讨,图文双轨的叙事文本贴合了广大社会中下层市民的信息需求,多元化的叙事视角有效增进了“视觉时代”读者对叙事图文的接受与理解。但是,笔者发现,《解放画报》中还存在着部分叙事语境模糊的图像,它们往往容易引起读者歧义化的解读。此外,在彼时社会环境与编创者个人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解放画报》始终难以破除改良主义的思想桎梏。
其他文献
《火焰驹》《三滴血》被赞誉为秦腔经典名剧。经典的建构生成并非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经典化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火焰驹》《三滴血》依然能够保持发展态势和经典地位的现象,是个值得追寻的问题。这里,笔者从戏曲电影促进秦腔名剧经典化进程的角度,探讨《火焰驹》《三滴血》作为经典的建构。戏曲电影是对秦腔剧目进行的“现代化”和“电影化”处理。电影的演绎模式适应了当
从20世纪末至今,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渐高阶、媒介快速更迭,传统文学面临着边缘化危机,而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型文学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壮大。自1998年第一部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面世至今,网络小说的创作规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众多网络小说类型中,玄幻类网络小说自2005年发展至今,一直以传奇的叙事特征、夸张的想象空间及浪漫的写作手法赢得广大读者的青睐。随着读者的需求量日益增长,玄幻类网络小说作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从传统的观光式旅游转变为体验式旅游,旅游消费内容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游客选择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旅游过程当中,并期待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而这种新的旅游消费需求,也对遗产旅游市场提出了新的要求。西汉长陵作为汉代修建的第一个帝王陵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精神和社会认同。但在现阶段,除博物馆建设外,其整体基本处于待开发的状态,
随着城市更新观念的改变,城市从大拆大建式的空间扩张逐渐转变为小织补式的空间改造。空间改造通常指为满足新的使用需求而对现有空间添加新的元素。迄今为止,北京、深圳、贵阳等地已开展过类似活动。空间改造成为激发城市活力、传递城市形象、增强市民认同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自2017年11月起,西安市已连续开展了三季“西安温度”空间改造,并被新华社、中国经济网、陕西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还获得了“2019全国双创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中村改造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此背景下,城中村改造以及居民的适应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聚焦点,同时也是全国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一个被拆迁后异地安置的城中村——岔道口村为例,将空间视为一种媒介,具体而微地研究了该村居民在改造、安置的过程中,为适应新的社区居住环境对社区空间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造与挪用。他们是如何
在1870年之后,随着国家干预和帝国主义的发展,在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学者中出现了改良主义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两种观点。列宁、布哈林等马克思主义者和以伯恩斯坦代表的改良主义者就资本主义改良是否能够保证资本主义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到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30年内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上升,中产阶级数量持续增加,社会收入差距大大缩小。
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革是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本文依据“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对中央和地方政府文件的文本分析,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异质性创新激励政策对试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作用效果,并着重探讨了异质性城市的差异化政策效果。同时结合微观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企业研发决策的变化。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1)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通过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和促进创新环境建设显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5),基于Logit模型、Tobit模型和Ologit模型,以中国城镇已婚女性的劳动力供给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劳动参与决策影响因素、中国城镇已婚女性工作时长影响因素以及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在研究中突出家庭中孩子数量、主观养老责任和家中老年人数量这些因素的影响力,基于多种稳健性检验方法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一个家庭中子女数量的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普及与渗透,信息通信技术已经从提升生产率的辅助角色上升到中心位置,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以“新基建”为代表的新一轮信息通信技术部署。在此背景下,本文对我国信息通信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信息通信技术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创新机制和协调成本机制两条中介机制,还对人力资本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补充作用进行了说明。利用世界银行对中国企业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情况和其他企业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碎片化”生产方式为主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趋势,而全球价值链地位衡量了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活动的获利能力,因此全球价值链地位高低成为各国逐利的焦点。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内贸易以及产品内贸易的不断发展,各国的产业结构表现出趋同性特征,世界各国产业结构之间距离不断缩小,为产业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条件。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直接反映了